每个军帐都嘘寒问暖一番,待到凌晨两点多钟,李恪才访问完了所有军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中军大帐歇息下来。
益州的冬天不是太冷,但潮湿的寒气直往骨头里钻。
躺倒被窝里的李恪,感受着这刺骨的寒冷,感觉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个暖被窝的侍女了,此时的李恪绝对别无他想,纯粹的就是想找个暖被窝的。
第二天,难得的风和日丽,点将台被征作零时的比武擂台。
李恪找了个木头腿子,坐在下方观看。
众将士也早早的来到了点将台,看着前方的李恪,改掉了往日的嬉皮笑颜,整齐的站列在后面。
为了给众将士一种威慑,李恪第一个派上去的人就是薛仁贵。
薛仁贵站到台上,双拳一抱,对台下行了个礼,大喝道:“有哪位将士愿上来赐教。”
手持方天画戟,白衣扎到腰间,头戴发髻,俩眉向上横飞,破有点人中吕布的感觉。
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跑了上去,拱手说道:“在下杨其理,愿领教一二。”
仅仅四个回合,便让薛仁贵捉住机会,一脚踹下了擂台,震的大地都是一颤。
众将士目击如此结果,都对台上之人钦佩不已,军人都是崇拜强者,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经过一天的比斗,李恪的亲卫里仅仅只有一名排长刘泽清因身体不适,被一个叫吴群的人取代。
毕竟,但凡能成为亲卫,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又经过几个月的特训,在营养能跟的上的情况下,个个都魁梧壮实,比拼后如此结果不出李恪意料。
至此,李恪是把自己亲卫里,排长以上的所有人都安插在了大军里,让他们各自挑选三百余人进行训练。
现今李恪没有进行军职改革,虽然自己通过比武,看似公平的把亲卫安插了进去,但是肯定有不服的刺头。
自己贸然改革,引起动乱,那就得不偿失了,等自己的亲卫和他们熟悉了以后,能完全掌控自己手里的军士以后,再行改革也不迟。
忙完这些后,李恪来到了生产兵团,会见了王启明。
王启明不愧是众人推选出来的团长,在李恪到来之际,已经把这俩千余人分成了三拨,并各找了一个领头的,在那等候着李恪的到来。
李恪看到如此阵仗,颇感满意。
最后,选择农活的有六百来人,这些人都是伤残或年龄接近六十岁左右的。有五百来人选择了养殖。
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生产兵器,这些人几乎都是刚刚四十五出头,认为自己还有发挥余热的能力。
李恪嘱咐王启明对这些人一一登记在册。
鼓舞人心的对这些人说道:“诸位将士,你们进入了生产兵团也别灰心丧气。”
“本王认为,生产兵团和其它兵团一样重要,我大唐现在刚刚开始修养生息,武器装备不能人人都配备齐全,上了战场伤亡就会很大”
“你们来到生产兵团里,剩余的装备就可以把他们全副武装起来,战力不会降低多少,你们这种奉献精神也是非常伟大的。”
“他们损坏的武器,你们就有时间可以为他们及时修复,你们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怎样改进武器,让他们顺手,发挥出他们的实力,你们比那些工匠了解。”
“本王会请来我益州郡内的所有工匠,教你们如何打造的同时,你们也可以给他们提出改进意见。”
“在这里,本王给你们承诺,若你们之中有人能研发出对大军打仗有利的武器,本王亲自向父皇请奏,给你们加官进爵。”
激发起众人的斗志后,李恪命张三才去大量的收购六畜和农作物去了。
源源不断的盐巴卖出去换成钱财,李恪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紧要任务是兑现自己的诺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