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用了一天时间,李恪才教会二人,千万之内的计数方式。
命二人拿这阿拉伯数字对支出和收入进行汇总之后,再拿与自己观看。
五天之后,张三才和刘二亮带着俩本重新整理好的账本来到了李恪面前,让李恪过目。
李恪拿过账本一看,虽然不如自己预想中的简单明了,但比起五天前的账本,还是好了不少。
李恪用了半天时间才观看完毕,暂且没有看出任何的出入。
李恪满意的对刘二亮说道:“今后做账就如此做,回去以后,把你手下的人也教出来,都用此办法。”
刘二亮简洁的回道:“是”
李恪一摆手,让刘二亮退了出去,对张三才说道:“你要替本王好好的监督盐业,待本王事成,必少不了你的好处。”
张三才激动的跪了下来,对着李恪说道:“王爷之命,在所不辞。”
李恪摆手说道:“好了,好了,你对本王就别来这一套了,只要专心为本王办事就好。”
还没有十天时间,侯佩玉就被逼得快要疯了,只好求饶般的告诉李良久:“自己愿意臣服蜀王,王爷让他如何做他便如何做。”
李恪在知道此消息后,如愿以偿的拿到了侯佩玉书写的奏章。
把侯佩玉和另外三人又关到一起之后,命人快马加鞭的把奏章送到长安。
安排完这些事情之后,报社的建立也提上了议程。
距离清明还有五天的时间,张之洞和吴克华就带领着官员和众将士返回了益州城。
他们奔赴每一个县城,在县令和将士的帮助下,很快的完成了对土地的丈量。
虽然有个别想抵抗之人,在看到官府的衙役和士兵后,也都按捺住了自己骚动的心。
丈量土地搞得益州的权贵和员外们人心惶惶,不知蜀王这是何意。
对于益州老百姓来说,这不过就是闲暇之余的谈资罢了,他们从来没想过这次丈量土地与他们息息相关。
全益州境内,丈量的耕地面积大约有七千万亩。
而益州境内的百姓则是有三百万人左右,李恪大致估算了一番,每个人可以分十五亩耕地。
剩余的耕地李恪准备封赏那些对大唐做出特别贡献的人。
土地丈量完毕,为了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用意,报社的建立就迫在眉睫。
在这俩个月里,刘老五也早已把字雕刻完毕,六千多个常用字一个不少,活字印刷也可以使用了。
李恪又命王老三和刘老五多制作了五份。
其中打包了一份,书写了使用方法后,命人送到长安呈于李二。
范如海本来筹集了各十万的浅黄和淡青纸张给李恪送来。
但不多天,在李恪的提醒下,范若海拿竹子制造出了浅黄色的纸张。
在李恪的要求下,命工人加班加点的为李恪制造出了三十万张纸。
为了快速的成立报社,李恪胆大的让人把太守府的一些东西进行了拆除,直接作为报社的办公地点。
李恪派人请了几个识字的老夫子,来充当报社的编辑人员。
这相当于大唐第一个官报,这些老夫子以后也相当于吃朝廷俸禄之人。
李恪和他们说了每个月的月奉,一点五贯银子,报社的负责人高重则是每个月三贯铜钱,相当于三两银子。
这个工钱不高也不低,一个好的瓦匠一个月银子也就是一两左右。
这些夫子读书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被朝廷重用,混个一官半职,在听到李恪对他们说你们现在也相当于半个官府之人后,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尽管如此,在听到李恪说的官报内容后,还是涩涩发抖,迟迟不敢书写。
在李恪一番威逼之下,才开始颤抖的拿起笔,书写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