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的李恪,想到李二的任务,匆忙向吴市忠他们下榻的酒店赶去。
正月初五,天气还是很寒冷,呼呼的北风,吹在人脸上,如刀割一般。
身在轿中的李恪,仍是被冻的直打哆嗦,不得不把双手,相互交叉的踹在袖中。
此时的李恪,只想处理完事情之后,赶快的返回自己的小院,因为,只有自己的房间之中,才有火炕,才会温暖如春。
李恪来到回春楼,这些学员暂住的地方,走入其中。
从益州而来的数十个学员,也是首次的远走他乡,来到离家乡千里之外的京城,此时,正聚堆在一块,彼此打屁吹虚着,以此来缓解思乡之情。
看到李恪的到来,这些人瞬间都安静下来,急忙跪倒地上,高呼道:“拜见晋王。”
李恪一挥手,忙说道:“起来吧,以后见到本王,别来这些虚的,本王只要尔等,全心全意的办事就好。”
这些学员,这才站起身来,彼此不好意思的对望了几眼。
李恪开口说道:“本王来此,只为一事,尔等此番前来,可有人随身携带,算术书籍。”
李恪话音刚落,一个文质彬彬,看起来沉默寡言的男子,出声道:“王爷,学生带了。”
李恪高兴的走到该男子面前,用手用力拍了一下该男子的肩膀。开口道:“很好,你叫什么名字。”
该男子心情很是激动,忙说道:“学生姜长治。”
李恪默许的点了点头,让姜长治把书籍取了出来。带着姜长治和另一个学员刘炳文,带着教材,直接连人带书,来到了国子监,交到了孔疑达的手中。
孔疑达没想到,晋王的效率,居然会如此之高,欣然的接过李恪的书籍,打开翻看起来。
粗略的看完之后,孔疑达不好意思的说道:“晋王,这些书籍,老夫也是第一次见到,未能看懂书中的知识,看来,还得劳烦晋王教习了。”
李恪一指身后的俩个学员,神秘一笑,说道:“本王早有准备,此二人对书中的知识,皆以掌握,由此二人,为夫子解惑,可好?”
孔疑达看着年幼的俩人,也没有倚老卖老,也没有看轻二人,脸上也没露出不满之色。
而是真诚的向二人鞠了一躬,说道:“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此就有劳二位小兄弟了。”
孔疑达如此举动,可是把姜长治和刘炳文吓到了,他俩现今,不过是益州刚刚毕业的学员,还算是草民一个。
而孔疑达此时,却是国子司业,相当于大唐教育界中,地位最高的几人之一。
文学素养方面,更是名满天下,相当于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
刘炳文二人,忙上前回了一大礼,并说道:“此皆晋王之思也,我二人也是有幸习得,夫子此举,我二人恐承受不起。”
看着三人如此作态,李恪忙出言打断了几人的相互吹捧,说道:“夫子,人本王就交于您了,该怎么授业,也全凭夫子安排,相应的官职,也还需夫子上奏讨要了。”
让这些学员不远千里,前来京城,李恪就准备把他们全部吸收进商部去。
事与愿违,出现了推广李恪算法和李恪数字之事,李恪摘出身来,让二人替自己,去国子监授课,李恪也不能亏待了二人,当着二人的面,让夫子为二人讨要官职。
孔疑达笑着说道:“晋王还请放心,明日早朝,老夫就上奏陛下。”
得到了孔疑达的保证,李恪也是放心了下来,就赶忙和夫子告别,向家中返去。
看着李恪离去的背影,孔疑达心中,对李恪也是有了一番评价,此子无论是办事能力,和对人的态度,都比废太子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刘炳文二人,对李恪的举动,也是暗中铭记于心。
正月十五,上元节,大唐为此,也专门解除宵禁三日。
这三日,长安城的街道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每到夜色来临之际,人们就会把花灯点亮,整个长安城,在形形色色的灯光下,恍若白日。
夜晚来临,人们吃过元宵之后,就会走上街头,观花灯,猜灯谜。
古人盛会稀少,上元节,也相当于古人的情人节,少男,少女逛花灯,猜灯谜,得到花灯送给心上的人。
后世之时,玩过很多猜字谜的李恪,领着四女,也是赢得了不少好看的花灯,让四女很是激动。
上元节一过完,李恪的商部和治安部,在长安城正式的成立,运作开来。
李恪虽然做甩手掌柜,但身为俩部尚书,有些事情,不得不由他亲自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