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郭全。今年是我大学毕业的第二年。别人家的孩子一毕业就开始创业找工作,而我不一样,我被迫子承父业。说的好听一点呢我们这叫家族产业,不好听呢就是干着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
盗墓,对,你们没听错,我所说的子承父业,就是盗墓,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姓氏,我姓郭,郭璞的郭,听到这儿,很多熟读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猜到了吧,对,按照我父亲的说法,我们是郭璞的一支后人,所以才有了这“子承父业”的说法,可以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吃的这碗饭。不过我们不像其他盗墓贼专挑大墓,我们家只下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墓,善后工作也处理得非常仔细,所以那么多辈也一直没有失误过。
刚才说了熟读历史得朋友听见我们是郭璞后人应该猜到我们是盗墓得,那这儿我就给那些不清楚郭璞得朋友讲解一下我们这位祖先。
郭璞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方士,他干的可不是我们现在盗墓下坑的勾当。相反,郭璞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风水学家,和王隐一起共撰了《晋史》。但是郭璞最出名的不是他的文学天赋,而是他的风水学天赋。刚才说他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方士这样的说法其实有些保守了,在我看来,他应该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方士,甚至是华夏历史中最厉害的方士之一。《晋书》中记载郭璞“璞好经术,博学而高才”。“古文奇字,妙于阴阳历算”。“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郭璞被后人推崇为风水术的开山祖师。
到这儿,很多朋友就要奇怪了。明明祖先是一位大方士,为什么身为他后人的我们,却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这一切都要从我们祖先郭璞写的一本是说起。在盗墓这一行里,有一本几乎被奉为宗训的书《葬书》,又名《葬经》。这也是古代很多方术士帮助王侯将相挑选下葬风水宝地的主要凭仗。
身为大方士郭璞的一支后人,我们这一脉,世世代代就吃一个祖宗的老本,虽然祖训不去下什么大墓,但是凭借我们寻墓的一手好活,也算是小康不成问题。当然,我们下坑的次数也不多,一般一年一次两次,看准了出几件货就够我们这一年随便挥霍了。善水者溺,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个道理我们还是很清楚的。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们是不会也不愿多下坑的,一是有被抓的风险,二是搞这个的多多少少都有些迷信,按照我父亲的说法,盗墓这种事,有损阴德,容易不得善终,钱足够我们自己家用就行。
我们家这一代,加上我,一共有四个人参与盗墓。我,我父亲,我二叔和我三叔。大的呢爷爷辈年龄大了,身体跟不上,小的呢除了我都未成年。加上有的墓会有一些防盗墓贼的机关,年纪大的小的下去都不安全。我也是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被我父亲,二叔三叔带上下坑的,其实也不能算下坑,因为我才接触,所以专业的东西很多还得他们来,我呢,就负责散土。
所谓散土,通俗一点就是负责把他们从盗洞挖出来的土想办法趁别人不注意把挖出来的土处理掉,一般常规的办法就是去工地或者倒在河里。但是现在国家天眼系统的完善,监控到处都是,现在散土也得小心翼翼,一旦被发现,整个团队都要因为我受到牵连。
跟着他们下了两次墓,不出意外的话后面的日子一年下两次墓,这一辈都这样吃穿不愁就过了。但是,不出意外的话要出意外了。
大年三十,我们几家人和往常一样在老家院子里团年,满满一大桌子菜,充满了喜气。
因为我们当地风俗,团年饭都要吃得很慢,这样才能表示一家人长长久久、健健康康。所以,吃完饭已经是十二点多了,给小孩儿们发完压岁钱,二叔就把三叔和我还有我爸拉到了偏房。不用说我也猜到是干嘛,又要准备下斗了。
进入房间后,二叔把门锁上,道:“肖老二那儿传来消息,有人探到一斗,年代甚至可以到秦汉。那伙人最近遇上些麻烦事脱不开身,二十万想出手,我觉得应该可以接手,如果出货说不定就今年就不用在下斗了。”
肖老二是我们行里一个百事通,刚好和我们在一个市里面,所以和我们接触很多,不过肖老二从不下斗,他更多负责坑的转手和联系买卖家,相当于一个中间人。他现在应该五六十了,一身肥膘,做这行也几十年了估计也没少赚钱,不过好在口风一直不错。
父亲道:“肖老二?肖老二这人口碑还是不错,意思说这次不用亲自去探墓了,位置在哪儿?”
二叔回道:“就是位置稍微远了一些,在江苏连云巷。”
父亲道:“连云巷?那确实远了一些,要是路上被警察查到了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下斗要带工具,比如很出名的洛阳铲、旋风铲,铁锹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做飞机火车之类的交通工具,现在不比以前,总不能说带上洛阳铲去工地挖土吧,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开车去。最怕的就是高速跨省的时候警车随机抽查到,如果洛阳铲那些一被发现,估计我们四个下半辈子就牢房里过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