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月色,再确认四周无人后,我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下洞了。
根据挖的洞来看,这应该属于一个深葬,也就是埋得比较深,一般来说,越是富贵人家埋得越深,因为这样不容易受到盗墓贼“打扰”,不过也有的地方风俗流行浅葬,不过浅葬的大多都是平民百姓,毕竟按照古代风俗,入葬是数一数二的大事。
《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侯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意思就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厚葬是对死者的尊重,而且方便后人找到墓葬之地进行祭祀。一般来说,越是鼎盛的家族对于厚葬的思想越严重。
在春秋以前,一般除了诸侯墓之外,很少有人堆坟,大多数人死了之后都是草草埋葬就结束。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封建诸侯的瓦解,厚葬的思想逐渐从皇家传到了民间,并逐渐流行开来。而古人厚葬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四点:
第一,因为厚葬源于封建诸侯,民间厚葬一部分源于诸侯瓦解,百姓模仿诸侯也是对于贵族的追求和财富的向往。
第二,古人认为死后,灵魂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思想,不止在东方,在西方国家更甚,他们认为人死后要归于天堂和地狱,至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就在于这个人生前是否善良,而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只有信奉耶稣的人才会上天堂,而不信奉耶稣的人则会下地狱。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人死后就得归地府,而厚葬则会让人在地府过得更体面。
第三,厚葬在某一些程度上源自于人们对于未知死亡得恐惧和畏惧,在这种心理下会驱使人们力所能及得做好准备。
第四,古人倡导厚葬在很大一方面还来自于对于死者生前得尊重,孔子在死后,弟子在墓地旁守孝三年。所以,对于古人来说,厚葬是体现对死者尊重的一种方式。
言归正传,在发现这是深葬后,我心理难免得一喜,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这次很有可能挖到富贵人家了,如果没有其他同行来过的话,这次应该可以满载而归了,说不定几年都不用再下斗了。
挖的盗洞直通墓室,墓室呈长方形,没有墓道和耳室什么的。是典型的秦汉竖穴木椁墓,也就是从地面垂直向下挖一个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因为年代早,所以那时候的墓穴大多都是这个样子。
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大棺椁。棺椁一头略宽,一头略窄,一般宽的是头部所在,而宅的就是脚的方向。
因为年代的原因,棺椁显得很陈旧,被腐蚀得很严重,就是一个很朴素得木棺的形象。
看见棺椁我们眼神都不由自主的闪过一丝激动,因为一来是并没有发现其他盗洞并且棺椁是没有打开过的,这说明这是一个新锅,没有受到同行光顾过。二来呢,根据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眼前这是一个先秦墓无疑,只要随便出点东西,就够我们潇洒很久的了。
我们放下装备,在墓室四周点上蜡烛照明。
在很多小说电影里面,盗墓都会先在东南角方面点上一根蜡烛,用来占卜吉凶之相,如果在行动中蜡烛熄灭了就表示大凶,墓中可能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此次摸金会极其不顺导致出现变故。如果蜡烛易之没有熄灭,就表明吉相,象征诸事大吉。但也有例外,比如哪怕蜡烛一直在燃烧但遇上鸡鸣,也不能继续行动。
不过那些都是骗人的,点蜡烛一是为了看氧气,更重要的呢是为了照明。虽然在祖辈记载种的摸金有遇到过一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情,但是像什么粽子那些是没有听说过的,至于什么黑狗血还有黑驴蹄子也是从来没准备过没有用过。
二叔和三叔用力推了推棺盖,并没有推动,我们猜测这棺材应该是榫卯结构,也符合当时的主流。
弄清结构后,二叔三叔一人便拿上一根撬棍,而我和父亲则负责扶住棺材两头防止棺材因为受力而侧翻。
“一,二,三!起!”
二叔三叔把撬棍插入缝隙一声大喝咬牙同时发力,带起木头断裂的声音和大量灰尘。
“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