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以光速进入无人机群的芯片。
嘭!
似乎是一种嘲弄,系统显示,某架无人机试图用18号的方法规避导弹时,一枚中距离空空导弹老鹰抓小鸡一样将它凌空打碎。
“行不行啊!”乌西卡埋怨着。
她手里的无人机本就不多了,除了掩护“刑天”舰撤退,还要掩护三架反潜巡逻机。这三架飞机没有隐形能力,昂克人的预警机雷达远在500公里外就能发现。
为了下面那条“恐怖鳐鱼”,昂克人疯了也得弄死他们几个。
乌西卡只能用添油战术,轮着番的让无人机冲上去,试图接近到目视距离发射红外格斗弹。即使是这样,无人机群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消耗。
18号汗出如浆,理论有什么错误吗?
导弹是用翼面转向的,而翼面是有最大效力的,这个转弯的能力就是导弹的最大g值。超过这个极限,导弹就没办法跟上目标,飞机自然逃出生天。
即便不考虑飞行员的过载能力,飞机能够飞出的g值也不过9个g,再大就会超出结构强度极限,自行解体。
如果导弹是追尾攻击,那么飞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因为相对速度比较小,无论飞机怎么机动,都不可能超出导弹过载极限。
根据这个结论,可以推测出完全相反的极端情况,那就是飞机和导弹相对而行。飞机的速度在0.9倍音速左右,导弹的速度超过2.5倍音速,两者速度差达到3倍音速以上,只要飞机剧烈机动,导弹就必须拉出极大g值才有可能追上目标。
实际上,这个极限g值在70g左右,即便是格斗导弹也不见得一定能跟上。
所以,18号改写了AI程序,在发现导弹来袭后,在即将命中的前几秒,无人机立即剧烈机动。因为无人机可以拉出10个g以上的过载,这种情况下导弹是无论如何追不上的。
这就是三九线规避导弹的原理,即将导弹置于3点或者9点钟方向。
理论上,这是没问题。
然而现实啪啪打脸,这套代码输入无人机后,损失并没有明显变化。尽管无人机确实出现了躲避动作,但是几秒钟内他们都被撕成了碎片。
答案只有一个。
18号睁开眼睛,意识到无人机不是人,没有智慧。这种毫厘之间甩开导弹的方式只在一个感觉,根据导弹速度和自身速度临机决定,根本没有太具体的数值,AI意识不到这一点,总是反应太快,提前规避,那当然是屡屡中弹。
规避时间,减少零点几秒。
AI收到代码的同时,中程导弹向这几架最后的AI战机扑来。
“乌西卡,让他们直面敌机。”
“什么?”乌西卡大惊,“你傻吗?加速逃跑才有机会逃出射程,你现在让我回头?”
“相信我!”
“该死的!”
乌西卡一边操控后方无人机群起飞,一边操纵这几十架飞机全部调头飞向敌机。
强烈的电磁干扰很快就让指令传输变得非常困难,机群只能接收到断断续续的杂波信号。拖着白色尾烟的导弹突然穿过云层,像一只巨大的手掌从天而降。
“弹道式打击!”
看到画面的沈渊突然吐出几个字。
18号立即从资料库里找到,这种导引模式不同于传统空空导弹一路向目标飞去的做法,而是让导弹先爬升到高空,然后弹道下落。它走的不是直线,而是抛物线!这就最大化的利用了能量,末端速度更快,更难规避。
昂克人的控制技术远远超过帝国空军。
18号屏息以待,无人机已经脱离控制,只有闪烁的画面,跳动的噪音提醒他,强烈的干扰没有停止,所谓无人机蜂群不过是一种低技术特例。
白色尾烟极速逼近,迅速占满了整个屏幕,白色弹头迅影一般扑来。
呼!
18号听到了一声异样的交错之音。
无人机拉出一个横滚,从导弹旁边漏了过去。这枚中距弹在信号丢失的一刹那选择自爆,但是连续杆战斗部是向斜前方飞出的,没有击中!
“耶!”
舰桥一片欢呼。
还是有无人机中弹,但是比起像猪一样一发一个,已经好了许多了。
“舰长,声呐室报告,那个潜艇信号好像在快速上浮!”
沈渊心中一凛:“你说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