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第二天下午,杨德了解了下岛上的情况,岛上除了杨德走前交代的没什么其他变化,由于冬季影响了开矿,部分工坊因无料而停在那,人员也处于放羊状态。“缺少管理型人才啊!”杨德只能内心感叹,杨德一直就缺少能帮助他统筹安排的人,这次去宋时把仅有的薛良、阎先生一带走,岛上竟找不出一个人来做总管,杨硕等一些工头也只能管管自己的作坊,让他们能相互之间调剂合理安排工作是绝对想不到的。
晚上,杨德把阎先生、杨硕等一些工头和王蒙找来,一起规划下阶段的工作安排。阎先生已统计好这次来的各种工匠,工匠们包括老老少少可干活的倒是有600多人,其他就是些妇孺了,其中木、铁、瓷、瓦、饰等等都有。大家把人员分了分,并定下各自的产能扩大计划。
分配到最后发现大宋工匠中做首饰类的人却是最多,有200多人。杨德头痛了,做首饰这种事杨德现在肯定是不会去干的,但现在要用到此手艺的却只有高档镜子的加工。都去做高档镜子的装饰?这可和杨德那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最大利润即减少高档镜子数量的计划相背。后来杨德眼前一亮,做时钟,做精致的铜齿轮他们应该是没问题的。于是杨德又成立了一个做时钟的工坊。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杨德又重组了一个器件部,把一些木工,制铁工等收拢起来专为其他部门制作零组件,如武器方面除关键的枪管、击发装置等外一些枪托等零件就剥离出来放到器件部去,其他也然。并把武器制作中规定的计量标准和测量工具全面推广开来。
再成立一个纺织制衣工坊,杨德看过宋国的纺织情况,还很原始。也是,黄道婆要一百多年后才出生,现时人们主要还是用麻布,棉花虽有种植但处理技术不好而发展不快。因此杨德又有了金手指的机会。当然,现在还为时过早,要等有了大量稳定的棉花来源才能放手大干,现在只能先用麻布练练手,满足岛上的穿衣需求。另外就是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的规划,把妇女们全都利用起来。
杨德还提出不再像以前那样每月定额发钱了,而是采用记件工资制、外加各种奖励了,如质量等级奖、超额奖等等,生活物资也不再是原来家族式免费集中供应的模式,而是除了工作餐、工作服外一律自行自由购买,岛上另成立商业部门。杨德一方面是要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另外就是能把工人口袋内的钱掏出来流转,减少杨德的资金压力,也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先打好基础。
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原来的家族管理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回来的路上,杨德已仔细考虑好,这些新的制度现在只是宣读一遍,众人听到有更高的工钱也无异议。
王蒙一直坐在一旁,并不说话,有时也为杨德他们的举措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
杨德议定好一切后就对王蒙说:“王兄,你要愿意呢就和阎先生一起来管管事,不愿呢可以先看看。不过那帮士子的事要拜托你了,他们中有愿管事的就来找阎先生,不愿管事的就全部去教书,一个是教十四岁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不管男女都要求进行系统的教育;另一个是在工人和士兵中开文化补习班,要求教会他们一些常用字和起码的算术。”
王蒙有点吃惊“你要所有人都识字?”
“是的,我想尽可能的让所有人识字,圣人不也说有教无类吗?在我眼里,人没有贵贱之分,有的只是能力大小。所有人如果能有识字的机会,就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有能力的人,而我们要发展恰恰需要更多有能力之人。”
王蒙想了一下,抬头说:“你的想法是好的,那帮士子我也可去劝说,但这些士子也教不了多少人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