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的高丽年轻国王在第一次和大臣们议事时就先把自己的对策摆了出来,一、马上和华盟和谈,华盟要什么就答应他什么,赶快结束战争以免更大的损失;二、分别派使者到宋、辽、金去诉求,寻找机会挑拨他们和华盟的关系,要让华盟四面临敌,再也顾不上来对付高丽。
“儿啊,你刚刚登上王位,遇事可不要太急,多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你要有什么不满也只能先记下,要等你王位稳固后再说。”这是他老母高丽新任王太后的告诫。
王揩几天下来已明白大臣们此时的心态,就是求和求稳,于是就完全按照大臣们的心意把话先说了。他要在群臣面前表示自己和他们是一条心的国王,也不是个会为难臣子的国王,希望能减少大臣们将来对自己的桎梏。
而大臣本来担心新国王年轻气盛,不肯承担割土之君的负名,要继承父亲遗志大动干戈。心里也早预备了大量的说词,准备在年轻国王不开眼时说教一番。现在一听,就大为放心,这年轻国王并不是横冲直撞的愣头青,且有点心直口快的样子,这对大家,对现在、将来都很好。
既然新国王自己甘愿承担割土之君的负名,也没来为难大臣们要那个大臣先开口和华盟议和,这些想早点恢复安乐生活的大臣们就纷纷上前拍马“王上英明!”
大同江以北是金尚恩那家子的势力范围,而且是苦寒之地,现在失去了对这些大臣也没损失。相反若要和华盟继续开战,他们不仅海贸做不了,还要面临华盟打到自己地盘的危险,况且自己手上华盟产品的经销权可也是一大块收入。
至于挑拨其他大国对付华盟的事情,他们更是不会反对,事成他们可以少点华盟的威胁,不成他们也无损。这种事他们已习以为常,在和女真人冲突时他们就借助辽国的力量;在同辽冲突时又借助女真和大宋的力量,到现在为止高丽不是还好好的,谁也拿他没办法。
“王上,请让臣去和华盟和谈。”有反应快的马上上前请令。现在国王自己不要被占的领土,那去谈判就没多大压力。而且这个华盟不惹毛他还是挺和善的,当初被赶鸭子上架的朴大夫可是在后来获得了不少好处,现在自己也要抓住机会。
反应过来的众臣也纷纷上前请命,都想要去和谈。一番争夺,最后还是朴大夫和原来的王判官获胜。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和华盟比较熟,另外当初他们回来后添油加醋的说辞也使王楷很相信他们。
高丽朝议的对策很快通过高丽奸又到了杨德手上,杨德看后也只是笑了笑,高丽的那些小伎俩杨德早就心里有数。既然不会再打了,杨德在西京等待来使的同时就开始安排所占的地盘。
西京的金家在接到金尚恩兄妹的遗体后,就知道华盟没有为难他们的意思,在城内兵力空虚和不担心自己性命的情况下开门投降了,以后更是积极帮助拿下其他城池和整顿两万多降兵。但毕竟他们在西京的影响太大,西京是不能再留的。最后杨德也没为难他们,更没把他们遣送回高丽,那样可能会被王楷杀了泄愤,而是把他们送到了琉球,并补给了不少钱,让他们去从商。
大同江以北人口不是太多,除了高丽人外还有女真人、汉人等,在这种相对而言是苦寒之地的地方,他们并不太在乎是谁来统治,因为你想搜刮也刮不出什么来。在看到自己没有生命危险后,他们就平静下来继续原来的生活。
可杨德知道此处各地山里的铁、煤等矿藏不少,且多在表层,只是交通条件不太好,人们没发现或发现了也运不出来。杨德现在就在地图上画圈,划出来的地方,都是后世知道的矿藏地点。
现在手上可是有好几万兵,杨德并不需要这么多兵,在新占地盘消化前他也不准备再去占地。那这些兵的出路部分就在交通等基础建设和开矿上,同样养着他们,这样还可有点产出,而且他有水泥技术和火药,能更方便的搞基础建设和开矿。
在杨德正规划时,高丽使者来了。在西京留守府内,杨德接见了高丽的使者,一看还是两个老熟人。
“外臣高丽御使大夫朴成卿、王祺拜见华盟国主东海王。”两人还是恭恭敬敬的伏地行礼。
“免礼起来吧,我们华盟并不行跪地礼,只行鞠躬礼,以后你们也同此。”杨德淡淡的说。
“谢大王。”两人暗喜的起身,这华盟王还是一如既往的和气,看来这次又能顺利完成使命了。
“听说你们前任高丽王不幸去世了?”杨德先开口问,他也想不到自己的行动使王俣就这么早早的死了。
“是的大王,现在是原大王子上位高丽王。”
“哦,那我先对贵国先王的去世表示遗憾和哀悼,唉!想起以前和他见面时他的音容笑貌,真是犹在眼前啊!”杨德仰面叹了一下,又说:“也祝贺你们新任的国王,他和我可也是老相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