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消息的王蒙倒是欣然同意去通知宋廷。王蒙一直有自己的想法,他自从来到这边,并在和杨德经常交流后,他的眼界也扩大了许多。他不光在分析华盟、宋国,也在分析周围世界的发展情势。
越分析他就越看明白了华盟国的发展态势相当好,华盟的农民不用太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努力点还可有节余来改善生活;华盟的商民不用担心谁会来抢他的钱,有钱你只管拿出来做生意。和宋国一对比,他就发现华盟少了一个中间盘剥的阶层。
宋、辽等国就是有了这个阶层,导致百姓困苦,国家却收不上钱。而这个阶层盘剥来的钱却又被他们买地或收藏了起来,变成了死物。关键是他们不敢把钱拿出来使用和发展再生产,是制度也好、道德清誉也好都促使他们把各种黑白来路的钱埋了起来才安心。按杨德说法就是他们只是在抽血,而不是在造血。
华盟则不会有这个问题,首先华盟没有免税的阶层,加上华盟的制度保证了财富的有序流动,可以通过财富去不断创造新的财富,那国家的实力自然会越来越强。这也可从近一年来在逐渐增加的税收收入上得到反应。
有了对华盟的发展预期,王蒙一直在想把华盟和宋国的关系搞得紧密一些,但这种紧密关系是要靠双方的主动才行。
杨德现在也是在交好宋国,但杨德的目的是商业,是挣钱,并没有政治上的目的。对这点王蒙也看得明白,但王蒙恰恰是希望双方能在政治上交好。而且王蒙更希望宋国伐辽时结盟的对象是华盟,而不是金国。
王蒙更看明白了杨德是绝对不会主动去和宋国结盟。华盟的思想、华盟的政治制度都否定了宋国,在华盟不需要别人来帮忙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和宋结盟的。
在杨德不可能主动的情况下,王蒙就开始想法使宋国来主动。而宋国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他也是熟知的,这事同样不是一般的难,不过要比杨德的绝不可能要多一点希望。因为宋国还有一个老对手辽国,并且宋国还在想伐辽取燕地,这其中就有可利用的机会。
杨德猜不透王蒙为什么要希望拿下东京,其实王蒙的心思就在于此。他希望杨德去拿下东京就有他在这一方面的考量,他要通过华盟占据东京这个事实来加重华盟在宋廷心中的份量,使宋廷看到华盟的力量,然后主动与华盟来交好和结盟。
现在杨德打败了金国,又要和公主正式成婚,王蒙就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是劝说赵佶及朝廷主动和华盟结盟的好机会。为了促成此事,他甚至提出要亲自跑一趟宋国。
并不太清楚他想法的杨德就答应了他,得到杨德首肯的王蒙就搭船前往莱州。
现在华盟国的不少人都已习惯于坐海船前往各地,主要就是海船都是近千吨或上千吨的大船,又有罗盘指引的直达航线,很安全、很快捷。
千吨的大船是安全,但大船确实是不适合以原来老方式运行的商人。原来的商人都是自己买船,然后再装货去卖。对他们来说,一是大船成本大,二是没那么多货运。杨德可不希望他们又去弄不安全的小船,于是杨德就趁势组织了两个航运公司,开辟了几条固定的航线供商人们搭载货物。
一个是王室杨氏商会下的杨氏航运,这是为了使商人们相信并习惯使用这种方式。毕竟这种模式在后世很正常,但在现在的商人眼里却是极不保险的做法。而在使用王室招牌后,对商人们来说就有了一个信誉上的保障。
待商人逐渐认可这种托运的方式后,杨德又组了个中华商会下的中华航运。中华商会、中华航运其实还是王室的,但在明面上却是有很多股东共同组建。而且为了有信誉保障,王室也对中华航运参了一股。现在中华航运的规模已大过了杨氏航运,航线也有不少。
有规律、安全、快捷、固定航线也使宋国、高丽等地的商人也开始来搭载。他们倒不怕运输的船只来吞没自己的货物,因为杨氏商会也好、中华商会也罢,都是商业上的巨无霸。
杨氏有玻璃制品、镜子、时盘、香皂等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中华商会则有棉布、棉被、各种新颖的成衣这些新产品,还参与丝绸等物的贸易,也成为一个贸易额相当大的大商会。由这两个商会分别组建的船队商人们自然不怕有谁来吞没自己的一点小货。
却说王蒙搭乘航船来到莱州后,马上来到开封汴京,前后所花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按王蒙原来的品阶,他是见不到徽宗赵佶的。但他现在的身份是华盟国国相,因此也得到了赵佶的接见。王蒙原来的一些同僚感叹王蒙的好命,到华盟后竟然做了国相。但他们也只是在感叹,内心并不羡慕,方外小国那有中原好啊。
赵佶看到了王蒙这才想起他还有三个女儿在华盟,多子多女的他两年多来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三个女儿。为此,他也特意单独和王蒙见了一次。
“臣叩见陛下。”王蒙虽然在华盟也接受了新思想,但见到赵佶,他还是习惯地按礼拜见。另外他也分不清自己是宋国的还是华盟的,这次回来,同文馆还叫他去领了两年来的俸禄,他还在宋国官员编制之中。
“王卿免礼,坐。”赵佶还是一惯的和蔼。
“王卿,嘉福帝姬她们可好?”
“帝姬们都好,臣这次回来就是要告知陛下,下个月嘉福帝姬就要和华盟国主杨崇华大婚了。”
“喔,他们还没成婚啊?”赵佶有点惊奇,都两年了,怎么现在才成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