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能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在发洪水之前养鸭,而不是养鸡。”——杨国庆从杨洪院里抱回一只很好看的波斯猫,结果被弟弟妹妹们霸占了,杨德就这样对他说。结果杨国庆又从杨二那边牵回一条大狼狗。)
。。。。。。。。。。。。。。。。
如果问现在哪个国家对海洋最重视,那答案肯定是华盟国;如果问现在哪个国家对海洋最了解,那也是华盟国。
华盟国有独一无二的海洋学院,华盟国新一代的船长和海员已不再是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了,而是系统的大量培养,是“科班”出身。
在华盟立国前就已开始的有组织探索海洋活动一直都没停顿过,而且是规模越来越大。成立于四年前归海军管理的琉球海洋学院现在每年有几百个学生进去,海洋学院不但收集整理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还通过几年的累积已经具有极为可观的海洋知识。
这些都是海军和第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一起搞的,杨德只是提了个开头,指了个目标和方向,但在无比热情的年轻人操作下,一个初具系统的海洋学已经建立了起来。其实海洋学院地师生一大半时间都在海上,在海洋中去认识大海。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他们探索了许多航线;七、八年下来,各地的洋流、季风、水文特点等等不说全有,一些主要航道上的肯定是已大致清楚。通过使用精准的船用钟表来标定时差划分经度;通过使用六分仪来测量地理纬度,这些常年在外探索的人甚至已初步画出了一幅具有经纬度的基本海图。
从东洲(美洲)到西洲(非洲),包括南洲(澳洲)、中南洲(东南亚)、印度的大陆和主要岛屿,各地一些主要通商港口的经纬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自从把广阔的大海打上网格后,人们就可以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划直线了。当别人还在沿着海岸线走,还在忍受着所过之国收税盘剥时,华盟的商船却可以直插目的地。
更有的船甚至是绕到了东洲东海岸和西洲的西海岸,分别穿越了南大西洋完成了地球是圆形的证明。不过由于杨德的严令,他们并没有进入到北大西洋。在自己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杨德不想去惊动那个角落。
总之,华盟对海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还在不断的完善中。下一步,就是如何来好好利用这个优势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大多事情都是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些先驱者一直都是在默默的进行探索、积累数据和经验。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也仅仅是南海和印度洋那边的风情地貌。
那怕是海军正在按杨德指定的一些地方插个旗、建个碑并逐步建立可供航海船只停靠休息和补给的据点,那些据点除了一些像夏威夷那样的中转岛屿,其它实际上都是盛产黄金、白银的地方。但这些行动都给加了绝密的标签。
杨德不公开这些东西是有考虑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到殖民或去占领的时机,更没有必要去和人们宣传地球是圆的;外面有广阔的天地;有无尽的宝藏等等。杨德现在还不需要大众出去探索,或者说现在的国人在思想和各种基础上还没有出去探索的条件,何况该知道的杨德都知道。
相反,有很多外人却早已具备了这方面的意识和基础,缺的只是这最后的灵犀一点。所以杨德对公众隐瞒了,只对有兴趣研究的人公开,就是说不该让外人知道的事情杨德也绝对不会让外人知道。
而东洲(美洲)、西洲(非洲)和南洲(澳洲)虽然都有大量的宝藏,但对现在的华盟或者说是人口并不太多的华盟来说却是无用之物。
在现在还是以农为主的时候你去弄回一大堆黄金白银有什么用?唯一的用处就是推高国内的物价,或者是使人向奢侈化发展。这并不是个好事。
历史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都曾经一大船一大船的往家拉黄金和白银,但到最后,他们都没能发达起来,关键就是他们没能建设好工业产业。当能够大船运金时,谁还会想去发展生产性产业,谁还会去钻研工业的技术升级?
特别像是西班牙,曾经是那么的辉煌,灭了无数的土著,布了无数的混血种,但他们最后的成就也就这些了。
相反,英国和法国却为了能从他们身上赚钱而拼命发展产业,最后却是后来居上。
在这一点上杨德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鼓励经商,但最终还是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为了这一点华盟甚至还在政策上抑制了二道贩子、转口贸易的成长。而新成立的口岸管理局将是进一步抑制从外向内贩卖产成品的行为。
在华盟工业规模启动前、技术革命迈步前,他绝对不会去掀起全民寻宝的风潮。
况且现在凭着国内矿藏、日本那边的石见银矿和对外贸易所得,满足国内的货币需求已是绰绰有余,甚至还需要杨德撒钱式的到处建工坊。因此远方的那些宝藏让它暂时处于沉睡状态并不是坏事(事实上现在没其他人来抢也是一个原因)。
所以,杨德目前的海洋战略并不是去简单的掠夺或是去占领和殖民,而是要配合本土工业的发展。海洋战略必须围绕工业和工业技术革命的启动来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