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杨德对儿子说。为了要跟去鞍山研究基地,杨国庆老实了几天,但最后发现基地并没有柔福所说的那样神秘,他就后悔了。)
。。。。。。。。。。。。。
《华盟日报》在宋国曾经是被禁止的,因为那些有违天地纲常的话非常刺眼,实在是大逆不道。
别以为抬高了官员的执政权就会得到宋廷官员们的支持,那些大佬虽然在内心也希望皇帝少管事,可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权力来自何方,“君臣为纲”才是他们的立身根本;“皇帝天命”才是他们合理合法的治理天下万民的依据。
“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这个道理不用《华盟日报》来教,他们当然也懂。不就是别让水翻腾吗?只要管好百姓,把这水堵好、围好,这水不就风平浪静了吗?
“宜疏不宜堵?”,“怎么疏?难道要像你华盟那样把下面搞得乱糟糟的,让草民、刁民乱出主意?这些草民能懂治国吗?你华盟这不是疏,是欲水横流。所以这《华盟日报》的居心很毒,目的是要乱我大宋百姓的心,破坏我们的天地纲常、祖宗家法!”
对这点,他们是看出来了,只是可惜的是他们封不了那个《华盟日报》出版社,也找不到流传进入宋国的源头。
不过,《华盟日报》不是一本书,而是天天都有的一份刊物,在这上面也不是每天都要谈论离经叛道的话题,相反这是了解华盟政策,华盟国内动态、民生百事和周围国际的一个极好窗口。
所以在明面上虽被禁止,可从宫内开始,有很多大佬每天都要看看《华盟日报》上面的内容。而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华盟日报》像是一份半公开的刊物。
虽然进入宋国的《华盟日报》都是好几天前的内容,但通过这一天一份的报纸,宋国的人至少是眼界开了不少。比如华盟一些提升民生的措施,尽管他们学不了,但在内心却不得不承认是有道理。
而在这宣和六年的新年第一份《华盟日报》更是引起了宋廷君臣的注意,当然,和华盟国内相反,那种铜臭味的贸易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只注意华盟要对三佛齐等国开战了。
尽管这一两年来他们也通过《华盟日报》认识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真实情况,也在被《华盟日报》调侃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有些所谓的“上贡”是怎么回事,但场面上他们还是坚持对方来的绝对是正使。
而且像三佛齐这个国家相对来说来的还算是勤,宋国历代也送了不少帽子过去。因此他们对三佛齐还是比较看重的。
不过这倒不是说他们要去阻止华盟攻打三佛齐,这没用,《华盟日报》上经常有交趾以南一带国家相互开战的信息,宋国就是想管也管不过来,它最多就是有人来哭诉时表示一下支持,送个名头让他们回去有个召集人手的大义来维持他们的国统,
因此,他们这次就生好了心,决定这次不再象以前高丽那样稀里糊涂的被华盟给吞了。他们知道,华盟是肯定不会听宋国的话不去攻打三佛齐,但这不妨碍他们给三佛齐人准备好帽子,到时候只要是三佛齐人,他们都要把帽子丢过去,好让三佛齐人有个大义去和华盟斗,消耗华盟、拖住华盟(宋国也好对燕地上手)。
为了这点,他们还怕三佛齐人不来求助,还派人到广州,准备随时出海去宣旨。
都不是傻瓜,只是他们低估了华盟的决心和华盟的力量。
。。。。。。。。。。。。。。。。。
“真的可以开战了吗?太好了,我都等的头发快白了!”
李铁牛本来还在疑惑杨洪怎么这么快就回来时,却听到了要开战的消息,于是马上就兴奋的一蹦三尺高。
他可是已经无聊了好长时间,自台岛平息后就没他什么事,吕宋岛是杨洪在负责,他就只剩下和美妮造人了。
而且由于美妮那边的传统,他只能拥有一个妻子,虽然美妮很不错,但时间长了总有点疲劳感,因此就很无聊,想找刺激。不过打野食的事情他不会去干,唯一的希望就是去打仗,现在总算是得偿所愿。
主帅们兴致高昂,那下面的人员办事效率自然就高。李铁牛在台岛组织,杨洪到吕宋岛组织,同时东海舰队也开始动起来。参战人员,弹药物资,在半个月内就全部组织安排妥善。二月初,部分东海舰队的船只就带上一部分人先出发去执行先期战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