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欲则刚’的人其实更该去做和尚;说‘有理可走天下’的人可能连家门口也跨不出,因为门外就有把刀。”——杨德教子语。)
。。。。。。。。。。。。。。。
以堡垒式的推进其实在东部生女真那儿早就在搞了,女真人长白山部已被华盟牢牢掌控。在东海女真部,华盟在海参威建了个港口小城,就以此为总据点正一步步向北推进。
同样,华盟的进入并不会去干涉原来的部落,也不会去和他们抢夺生产资源,只是贸易,然后收集散民、奴隶壮大自己。辽时所设的率宾府(海参威旁)还是作为此地行政中心由女真人管理。
在这种苦寒之地,女真人在消除危险后还是欢迎华盟的进入的。毕竟以前的辽国是掠夺性的统治,金国虽没有掠夺但也没给他们带来多少实惠,而华盟却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他们的特产能换来更多的生活物资。
而这边的环境也却实并不太适合人们生存,这边的价值现在也就是一些特产,因此华盟军的据点也就只是驻军站和贸易站的作用,以及是华盟势力存在的一个证明。
在计划中这边并不一定要去完全掌控那些生女真人,只是让他们熟悉华盟的存在,让他们有个交流的友好对象,有个能走出这边的渠道,也好让金国少个士兵的来源。
而真正让华盟动用军队的是长白山以北,这边的女真部比较多,受金国的影响也很大,是金国的有力支持者。现在正由郭得胜率军向北不断的挤压他们。
在这一年中,华盟对金的挖墙角成效并不大,那些部落虽然不是要死绑在金国这棵树上,但他们也显然并不怎么想投奔华盟。
那些部落的头领或领头家族都不是傻瓜,他们一直有派人进华盟打探消息,但遗憾的是得来的消息对他们并不妙,华盟不是奴隶制。
他们联系的对象都是以前有点交情的已在华盟国内的部落头领。
对这部分人来说,现在的生活显然没有以前的轻松暇意。穷当然是不会穷,自己的积累、名下的土地、还有赎奴款也不少,但他们现在的生活要靠自己去经营了,若没有这方面的本事就会有坐吃山空的威胁。
没有任意指使的奴隶,不再有别人的上贡,不能去抢抢杀杀,这种转变叫那些马背上的人怎么能有轻松的心情?所以他们还是在怀念以前的快活日子。
于是金国内的那些部落主犹豫了,他们早已习惯了奴隶们的供养,习惯了在部民面前的高高在上,这让他们进了华盟后怎么办?就算是有点种地经商的本事,可他们并没有辽地内的地主一样的积累习惯,本钱也不大啊。
等、看,这成了绝大多数部落酋长的抉择,同时,他们还对部民、奴隶封闭了信息和严肃管治。
在等的是部分原住地的部落。就算金国真败了,华盟过来,那这边的地、矿大多是要落在他们头上的。若他们现在自己过去投靠不就没了吗?他们不傻。
在看的则是一些游动部落。现在是苦,可那也只是苦那些奴隶和部民,他们还是活得舒舒服服。若金国能稳住,那他们就继续过这种轻松日子,若金国撑不住,那他们还可以往其它地方去。
所以一年来华盟也就收留到一些因内部倾轧逃出来的小部落和一些散民、奴隶,效果是微乎其微。对这一点,华盟没有太多的好方法,连去鼓动他们的部民也很难办到。
按杨德的说法,“在刀未架在脖子前时,人们的第一选择就是自己的最大利益。”
最后只能宣布挖墙角失败,准备做最后的决战。
为了防止他们在最后的决战中四处逃散,最后就决定先在东面构筑据点,再从南部着手,逐步清理过去,让他们要逃也只能是往北逃。
在年底前,郭得胜的两万五军队已推进到了牡丹江忽汗城。黄龙府的刘奎军也派军向东和郭得胜军一起拉网。最后他们会一起压向涞流河。
而吴乞买面临着长春洲杨二大军的虎视眈眈,对华盟在南方的清剿行动能急不能动。不知从何时起,女真军面对百万雄师而不惧的雄心已消失了,畏惧和保守的想法代替了勇往直前。
不过吴乞买也不是一无所得,毕竟不是有很多人都想做华盟国内的一介富翁,还是有不少部落主喜欢这种予杀予夺的生活,他们奔投了吴乞买。
这让金国的军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