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杨德在担心自己那些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儿子,因此教导起来也不遗余力。尽管他自己能不能办到还难说。)
............
杨二对金军进入草原是非常紧张的,因为他很清楚现在华盟对草原的战略部署。
为了稳住草原部落、为了将来能牢牢控制草原,华盟现在正在草原四处布点。为此,华盟投入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华盟怎么能容许一股不可控的强大势力进入草原?
金军不但和华盟有强烈的仇恨,他们还和草原部落有个大大的不同,他们现在没有族群家属的拖累。弄不好他们将会成为一支来去如风、行踪难定的强大“马贼”队伍。
如果这支队伍冲着华盟的贸易点来,那华盟的那些贸易点将会有灭顶之灾,华盟前期的工作都将付诸东流。
一想到这些,杨二的头马上轰轰的响,太可怕了。他一方面赶紧向四处传信,一方面就拉起军队往金军后面追去。
可那些完颜们带着大军一直是在义无反顾、毫不动摇的向北走去,他们并没有为沿途的部落多做耽搁时间,有挡的就杀,逃了的不管,就像是在怕华盟军追来一样。
而且金军的军制很严,绝大部分的人其实并不知道华盟军已到了他们家门口,也不知道此行的真正目的,所以他们以为这是一次正常军事行动,他们只管跟随头领们赶路。
等后面加急追来的杨二部赶来时,一路上只有惊魂未定的室韦族各部。
追过室韦王府的杨二最终也没能看到金军的背影。
虽然他很是想不明白,金军怎么会变得如此“胆小”?有好几万大军怎么会一战不战就飞快的溜了?甚至是自己的族群也不管?但他也不想再追下去了。
金军没有在此前拐进草原他也放了一半的心,而他追得太远已和后勤严重脱节也变得危险起来。所以他就回头攻下了室韦王府,就此停留边等命令边收服那些室韦部族。
杨无法想明白吴乞买的心思,吴乞买当然也并不知道华盟在草原上的部署,但吴乞买就是知道了也不一定会去破坏。
吴乞买和他的那些完颜干将们现在还没有到要去做马贼的地步,他们的目的是要到大草原这个广阔的新天地中去开创新局面,他们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去创造一个新的大金帝国,这个新帝国却是会避开华盟。
因为他们已怕了华盟国,在他们的心目中,华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恶邻”。
现在他们在华盟军到来之前能决意“断尾”出走,这一点就说明了他们在内心中对华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华盟武力比他们厉害,这么几年来,他们就从没赢过华盟军一场。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打不过还可以不打,也可以服输,对他们来说暂时臣伏强者也不一定是绝对不行,大不了在暗中再努力就是。
可关键就是华盟的那套制度他们实在是接受不了。
华盟并不会接受他们名义上的臣伏,若是臣伏就一切都要按华盟的规矩来办,军归军、政归政,社会取消等级、奴隶制,这样一搞他们能在哪儿去积攒力量?所以这条路被堵了。
而不臣伏的话就算华盟不来攻打,他们自己的基础也会慢慢崩塌,因为两种制度的对比就放在那儿。奴隶制和华盟的制度中间可是还隔了一个阶段,差距是更大,而且越苦的地方差距越大,时间一长,民心都会被华盟勾去的,作为统治者,他们对这一点已是看明白。
所以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之前,他们会远远的避开华盟,避开这个“恶邻”。
前一次宗干和宗望等人在草原中转了一圈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草原的广阔,知道了在他们所知的以外还有更多的天地。
因此,他们的计划不是要进原来辽国统治的草原(他们认为那儿早晚会是华盟的),他们计划是进入到外岭北,斡郎改那边,那边有大泽(贝加尔湖)有广阔的牧场。
有湖就能给他们提供早期的立足点,不怕没吃的。有牧场就有游牧的部落存在,他们可以在那儿发展。对这一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他们有五六万的军队,有比草原部落多得多的钢铁武器。
而武器的对比也是他们在草原中的收获,草原人的武器太烂,这是他们的认识。为此,他们还带了不少女真人铁匠。(只是在后来发现铁矿比在家乡时难找,杯具了。)
另外吴乞买决定留下族群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前途的未知、路途的艰辛、以及华盟的追击,这些都促使他们不能带上族群,而华盟不杀平民的习惯及他们还能发展族群也使他们少了很多顾虑。
并且吴乞买经考虑再三,最后力排众议还把存粮的大部分给拿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