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河,三岔口,西夏李良辅军和华盟折家联军不期而遇。
李良辅军浩浩荡荡足足有二十多万人,而华盟联军只有六万人,相形见拙。
两军隔河对望,片刻华盟军却是俆俆后退三里,停军布阵。
李良辅有点疑惑,“半渡而击?可他们是在扎营布阵,这可不像要出击的样子啊。让我背水一战?这不让我军提升决死之心吗?这可是该我胜的例子,何况我有几倍于你的大军,你们这是搞那一出啊?”
李良辅想了几个战争典故,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摇摇头,不管了,一力降十会,在力量面前一切阴谋都是虚妄,自己没必要怕他们。
于是李良辅军分开好几段开始渡河,而华盟军也果真没来半渡而击,按李良辅的说法是“就你这点人想半渡而击也击不过来。”
华盟军营内的折可求等人也对华盟军的应对方法有疑惑,沿河布防不是更好吗?凭着华盟军的利器,那完全可以不使夏军过河,在河对面耗死他们,弄好了自己可以毫发无损。可现在这样不是给了夏军近身的机会吗?这里虽然也算是个峡谷,可是也太宽了点,这是有四、五里宽、中间没遮没拦的小丘地带,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据险而阻。
“难道是想要全歼夏军?可他们有二十多万人啊,还有那么多的骑兵,你们是不是心太黑了点?”
可不管折家军在怎么心惊,华盟军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做准备工作。
在几个小土丘前一字排开,随军车辆被横放在阵前,车厢侧板放下一侧一弄,一辆车就成了带刺的怪物,而另一侧开有孔洞仍然竖着的却是钢板。一门门火炮则就放置在车与车的中间,每几辆车就有一组火龙炮架在车上,另外在几个小丘上安装了一些粗短的臼炮。
然后就是在阵前再挖陷马坑,下绊马索,布铁钉板。折家军看他们一幅镇定的样子也定下了心,开始帮忙搬运东西。
一方在渡河,一方也在忙忙碌碌的做各种布置。
西夏军分好几段渡河,几乎充满了这个“大峡谷”,可华盟军的阵线竟然也拉成一线布满“峡谷”,三万步兵根本没有纵深可言,基本都是贴在车旁,只有二万骑兵组成了方队间隔列阵。
华盟军很自信的样子,可西夏军却也不慌不忙,他们先头部队过河后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在那戒备的等后面军队过河。
李良辅在云中府已见识过华盟军的战斗,知道华盟有超强的利器。但他所见的华盟军都是在城池内,有城池依托再加利器,当时的辽夏联军确实是拿他们没办法。
但这次不同,这是在带点矮丘陵的平地,李良辅不相信凭自己这么多人还冲不垮对方所做的那些布置。对方那薄薄的阵线在他眼里是犹如薄纸,摆这种为防止两面包抄的一线长阵是愚不可言。他甚至都不用去重点攻击,只要全军压上,就能把对方全部碾碎。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见识并不全面,华盟因有意要保留辽皇的存在而对那些辽军是只阻不歼。华盟军的阻击战和歼灭战并不是一个模式,守城战和平地战也不一样。他甚至连华盟军火炮的射程是多少也没具体的概念。
他以为自己已见识过所以不用去试探却是失去了一个机会;他以为派部分人去先攻还不如大军一起压上去来得保险和干脆,却不知是把所有的军队放进了地狱。而他最不该忘了的是,这些兵卒谁也没见识过华盟军的战斗方式,在他们脑袋中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
华盟军步阵的位置很巧妙,就是离河三、四里,因此等西夏军全部过河,他们前面的位置和华盟军已只有两里不到。这个位置有点尴尬,摆不开队形,骑兵的速度很难完全提起来。不过这对李良辅来说不是很重要,西夏最强的铁鹞子在李乾顺那边,他这边强一点的也另有别用,去对付谭稹的宋军了,现在他身边的骑兵战斗力一般也不太多。
李良辅本来想要以背水一战来鼓鼓士气,不过却发现这是多余的,不管是正规军还是那些投来的族兵,一干人等竟然个个是精神亢奋、神情激昂,那就不用多说了,战吧!
一通大鼓,西夏军就踩着鼓点徐徐动了起来,继而加速小跑起来。前面、两侧是骑兵,中间是步卒。由于他们比较集中,远处看去,只见一片人头、马头涌动,或者说是一大片野鸡毛在飘动,煞是壮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