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退位了,吴敏、李纲等人没能成功阻止赵佶的退意。
当赵佶自己开口要退位,这个事情就很难被阻止,有人要死要活都不行,因为以李邦彦、王黼为首的一班朝臣也早有了准备,他们以不忍再见君父为难及都愿意请辞跟随为由很是堵住了一部分忠臣的嘴。
天还是赵家的,不舍得君父那就继续跟随退位后的太上皇,这让要死要活的人都很难来个血溅朝堂。反而是那个提出要处理地方官的谏官倒真想一头撞死算了。
赵佶不过是在等一个借口,而如今这个借口却也不算是太丢人,虽说自己能力不行,但也是一个悲天怜人的慈悲心肠,还是有德之君。
“儿啊,华盟势强猖獗,非传位于你,不足以招徠天下有能之士啊。”这句李纲曾经说过的话成了赵佶安抚内心矛盾的赵桓的说辞。
想上位又不想上位的赵桓无奈,固辞了两次,也哭晕倒了两次,做足戏码后在第三次只得披上了皇袍登位,尊赵佶为道君太上皇帝,居龙德宫。
就这样,年后不久宋国就突然完成了一次皇位交接。
新朝新气象,大赫天下,放了一批罪犯,换了一批大臣,是不是招到了有能之士不得而知,但不少人官位进一步是肯定的。李邦彦、王黼、蔡攸等人果然辞职去专业服伺太上皇,成了龙德宫的使官。吴敏、徐处仁、张邦昌、李纲、欧阳珣则成了新一代的宰执。
当这个消息传到杨德手里的时候,杨德倒是呆了呆。赵佶想退位杨德倒不不太奇怪,按赵佶的性格,这是早晚的事,不过在杨德的预计中这应该要等华盟有实质行动的时候,没想到他现在就退位了。再看看那些新的宰执,杨德又哑然失笑,竟然大部分是强硬派,大该也就张邦昌属于求和派了。不过张邦昌这个历史“奸臣”却并不是个奸滑强势人物,他在其中恐怕并不能维持原来的平稳。
“宋国要起变化了。”杨德感叹道。
“怎么了?”被杨德叫来的首相郑良栋问道。现在不但是宋廷的人有感觉,就是华盟的高层也越来越清楚,宋国已成了杨德口中的肉,这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宋国整个国已处在了华盟的包围之中,宋国对华盟已防无可防。这已经是杨德什么时候动兵的问题,至于宋国想要有什么动作倒有点奇怪。
“他们的这些宰执会有问题出来。”杨德道。
“是他们都对华盟有敌意吗?”
“这还不是主要的,是他们的性格有问题,这些人其实并不适合担当宰执啊!说实话,他们都不是坏人,相反还是忠君爱国的正义之人,但吴敏、徐处仁太腐,李纲、欧阳珣太刚直,张邦昌则太软弱,都不是能兼顾全局的宰执人选。尤其这个李纲,心高气傲太强势,权欲心也大,且容不得异己者,会出乱子的。”杨德说道。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敌视华盟杨德才有偏见,而是杨德本来就对这个李纲有偏见,爱国名臣不错,但被正史评价忽略的是他有力主并主持过一次大失败的追击行动,正是这次可笑的几十万人的大失败才彻底让金人知道了宋国的虚弱及又有了再次反扑的借口,北宋亡他也是“功”不可没。而南移后,赵构都不计较他却偏偏非得把那些落入敌手却没自杀的人都得论罪,这固然是把被满城百姓性命绑架的张邦昌等人钉在了大奸大恶之上,事实上却也失去了北人的心,北地再一次丢掉他还是“功”不可没。
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懂审时度势,太会折腾,这样的人可以尊重他的精神却不能大用,否则会耗掉最后一点元气。
郑良栋对杨德的评说没太大的反应,这只能说明杨德对宋国很在意,连这些新宰相的性格都摸清了。“那这李纲的相位怕也坐不了太久。”
杨德看了看郑良栋,这个曾经的愤青看来是历炼出来了,确实,坐到相位上就该要容忍异己,团结所有的力量来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是啊,宰相若也来不是白就是黑,那他要么是个独裁者,要么就得灰溜溜的下来。可要独裁,他李纲恐怕还没王文公王安石的能力。不过他的起落不要紧,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停的耗损能量,也会造成混乱。”杨德道。
郑良栋点了点头,“殿下,如果宋国出现混乱,那我华盟是不是也到了那个时机?”杨德把他找来显然不是为了评说一下宋国的新宰执,因此他就直截了当的问了,当然,他的内心其实是很激动的。
随着华盟的发展,现在已无人再想劝阻华盟并宋,在杨德的一系列动作后,这个问题的性质早已改变,这不是那家吞了那家的问题,这是关乎整个汉人汉族发展的问题。他们所虑的也就是生灵百姓遭殃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是在杨德思想的灌输下才显得更突出,否则只有忠君哪有关心百姓性命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