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盟规划的陇右道是凉州道瓜州以西,昆仑山脉以北,金山山脉以南,西到阿拉山口、喀什、葱岭,包含了整个天山山脉的广大地区。实际上就是包含了整个高昌回鹘(西州回鹘)及部分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所占的原于阗国地区(和田)和疏勒国即喀什噶尔地区。
自从灭了西夏,华盟军到达玉门关后就没再让军队西进,而是在就地整理瓜州、沙州的原属西夏的回纥、党项、羌人等部落及黄头回纥、草头鞑靼、吐蕃这些西夏境外的势力。所以这次的行动能轻易完成的只是真正陇右道的一部分。
沙州回鹘、黄头回纥、草头鞑靼以及在东面阴山的白鞑靼汪古部的部分也都是原来的回纥出来的,大多是色目血统,也以突厥语为语言。不过以汉化度或者说是汉化能接受度来说他们却比漠北草原上的黄种人部落还高,他们对汉人并不陌生,会说汉话的知识分子也不少。
这要归结于回纥和唐朝的特殊关系,回纥大概是唯一一个成了自己的事业后没有想要和中原天朝平起平坐和对宗主国反咬一口的草原势力,尽管其中也发生矛盾,但入侵的事却没有,哪怕在唐衰落过程中也没有,一直格守着臣属和有召出征的关系。而且回纥也是中原皇帝嫁给亲女的第一个藩族,他们的甥舅关系非常紧密。
所以他们在自己失势后有部分就迁到了汉地旁边,而那些地方也是唐破落丢了的地方,就在他们西迁时战胜吐蕃,收复轮台、西州,还曾把敌将首级“传首京师”表贺。在当时,回纥和唐朝朝庭都是视作为是收复了国家的失土。
另外到阴山的白鞑靼汪古部也曾为挽救残唐出过力。汪古部是南迁的回纥和沙陀人融合而成,后来在草原上以鞑靼部为大,各部落都被称作鞑靼人,他们因是色目和语言都不同于室韦出身的鞑靼人因此被辽称为白鞑靼。(蒙古之前的鞑靼和之后的鞑靼人又不尽相同,之后的鞑靼人又融合了更多的突厥系血统。)
汪古部中沙陀人则更有来历,他们的贵族现在还称自己是唐末时的宗室晋王、沙陀雁门节度李克用的后裔。李克用就是建立后唐的李存勖的父亲,之后的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都是后唐明宗手下将领,也是沙陀人。
因此当华盟成势后,他们很快就和契丹族一样融入了华盟的大家庭中,比同在阴山的耶律延禧最后放弃的时间还早。
而正是汪古部的加入,通晓各族语言、同血统的他们使华盟在归化黄头回纥、草头鞑靼的时候更方便了一点。不过黄头回纥、草头鞑靼其实已在稍早的时候已归服了宋国,宋国在二十多年前有过一次军事行动,从青海出发打到了节占城(塔里木沙漠边缘的约昌城),也置了陇右都护府,这虽然由于西夏和吐蕃部落的干扰很快就行同虚设,但黄头回纥、草头鞑靼已恢复了对汉人的敬畏之心。
当同为说汉话的华盟人过来,并且武力更强,他们很快就承认了华盟的统治。现在要执行华盟的正规行政管理也没有太大的麻烦,这些文化度更高的小汗和贵族们其实早就住在了华盟扩建的城镇之中。
而且华盟军还趁机把宋国西宁州以西的青海地区划入了凉州道的治理,以前已臣服于宋国的吐蕃阿柴部成了华盟国国民。
不过华盟既然规划了陇右道,当然就不可能仅仅如此,等以上地区行政区划定落实后,杨二手下已发展到十多万的各类军队就开始向西挺进。在北边杨大也组织了十多万军队集结到了金山。
是的,陇右剩下的地方要用军队去完成了。
高昌回鹘和黑汗和关内道的那些部落及黄头回纥、草头鞑靼这些也有汗但还是部落形式的地方不同,他们是一个国家,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华盟在草原上的那一套并不适合在这样的地方实行。虽然前面已有华盟商队进去行商贸易,但那只是以纯粹的商人名义进去的,不具任何官方性质。
高昌回鹘和黑汗王朝同样都是回纥西迁建立的,不过很显然,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同一支,高昌回鹘的原始回纥成份更多,而黑汗王朝则原始突厥成份更多。并且他们现在的文化也出现了分化。高昌回鹘自称是畏兀儿并从摩尼教改成了佛教为国教,使用粟特字母书写的回鹘文字。而黑汗王朝则引进了伊斯兰教,成了操突厥语民族的第一个穆斯林王朝,文字也改用了阿拉伯文来书写突厥语。
但他们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忘了和中原的关系,就是黑汗王朝也还把宋国皇帝称为舅。当然,他们也都是和宋国、辽国同时交往的。在辽亡华盟起来后,他们也曾派人来华盟接触过。不过杨德对那种贸易式的进贡一点也不感兴趣,早有目标的他也不可能和他们定下关系来,来了个边境就地交往,不谈国事只说贸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