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良怕梁荣在大理城中无法专心练功,便让下属连夜在不远处的无量山,建了十几座茅草屋。
无量山中,古门五华一合计,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太约有15天,为了公平起见,五人都教完一个节气后,就给梁荣放一个节气的假,如此算来每人刚好教四个气节。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便已过去六载,梁荣武功明显见长,内境已跨入丹沉境,外境则是在贯通境,但在大理这等资质只能算是下等,毕竟学了六年,正常人早该是年经一辈的佼佼者了。
当时正值谷雨时节,梁荣这十五天可自行支配,回大理则是休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是购买生活所需的物品,二来要回府会见段思良。
两地相隔足有百里,梁荣早时驱车前往,午时方能到大理,夜晚会见段思良,其余时皆可自行在城中游玩,直至14日时,便采购生活用品,驱车赶回无量山。
此次也是一样,夜晚会见段思良后,便进入了故乡,次日一早,梁荣看了看一旁侍卫,问道:“最近可有什么新奇之事?”
侍卫想了想,答道:“禀公子,听闻今日有少林高僧将在城西施粥,是否去看看?”
梁荣点了点头,侍卫立马心领神会,在确定家中无人后,二人来到院外,纵身一跃,便溜出了段府。
城西,城门处有五六个少林弟子,正在给百姓施粥,但大多数都是乞丐,也不乏一些游手好闲之人。
少林弟子身后赫然盘坐着一位老叟,但他却与常人有几分不同,面目和谐可亲,一双慧眼仿佛看清世间浑浊。
“公子,那老叟便是从崇圣寺来的高僧!”
梁荣顺眼看去,看着那少林高僧,眉头却是一皱,心想:“此人为何如此眼熟,应是在什么地方见过?”
正当他沉思时,一道熟悉的声音传来:“公子,你看那老乞丐,别人都忙着去抢粥,但他好像丝毫不慌啊!”
梁荣听了侍卫的话,也注意到了这老乞丐,只见这人年龄应有六十余岁,穿着十分破烂,地上垫着一块破旧的草席,身前放着一个破碗,但他身上透露出一股让人说不上来的气息。
梁荣与侍卫怀着好奇心走了上去,老乞丐仿佛在享受着什么,并未注意到二人。
梁荣笑道:“老人家,别人都去领粥了,您为何在此处无动于衷?”
老乞丐抬起头看了看梁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诧异,答道:“人老了腿脚不中用,不如你去给老夫领一份!”
“你可知我家公子是何人?”
老乞丐轻藐一笑,他愿帮便帮,不帮便罢,让我这老头子饿死街头!
侍卫还想说什么,却被梁荣一声吆住,随后拿起破碗,向那如蛇弯曲的队伍走去,当二人走远后,老乞丐露出一丝耐人寻味的笑容。
侍卫看着如此多的人,不禁为梁荣拈了一汗,回头看见老乞丐正在笑,纯时气不打一处来,正准备过去揍他,突然听到那老乞丐喊道:“小跟班,你过一下?”
这一叫直接给侍卫弄懵,难道急着让我过去揍他?想罢,几大步便冲到老乞丐面前,突然老乞丐竟从身后拿出一瓶烧酒,侍卫介时面色一变,一屁股坐了下来,老前辈这酒真香啊!
老乞丐笑道:“你小子,鼻子挺灵嘛!”
梁荣则是眼看前面的人越来越少,直至徬晚时分,终于快排到他了,只听那打粥的那和尚说道:“诸位施主,今日的粥打完了,明日早些来吧!”
后面的人听到这话,顿时一哄而散,只留下梁荣几人苦站在原地,那老叟见状也是直接站了起来,一脸慈善的笑道:“既然如此,还请几位施主跟我挪地别处。”
梁荣看了看远处的侍卫,见他正和老乞丐谈得正香,又见众人走在前面,突然放出一丝真气,纵身一跃,便飞过房檐,向大街赶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