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于元朝至元年间正式立县。从立县始至明朝嘉靖年间,该县一直没有修筑正式的县城。直到嘉靖后期,由于沿海屡遭倭寇侵袭,人员财物损失极为惨重。在当地士绅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时任松江府知府方廉才开始下令修筑上海县城。
嘉靖三十二年,上海县城终于修筑完成,结束了该县二百六十年有县无城的奇特历史。
从空中俯瞰,上海县城看起来就像一个椭圆形的大鸭蛋,它位于松江府城东北九十里,周回九里,高二丈四尺。县城共有六个城门:东门朝宗,南门跨龙,西门仪凤,北门晏海,小东门宝带,小南门朝阳。又因御敌防寇的需要,城墙四周还设有不少敌楼平台。
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十八日,下半夜。天地间一片幽黑,伸手不见五指,房屋外天寒地冻,冷得人直打哆嗦。
若是在往常,上海县城内此时正是夜深人静、黑灯瞎火的时刻,辛苦劳作了一天的老百姓们肯定还在深深的睡梦之中。
然而,今天却有例外。
不知道从夜里几时起,上海县城的大街小巷里竟然渐渐出现了许多挑着灯笼赶路的人们。这些人三两成群,行色匆匆,丝毫不顾黑夜与寒冷,好像约好了一般纷纷向上海县衙方向赶去。
县城小南门下渔坊附近喇叭巷中部,有一座青砖绿瓦的四合院民房,这里是夏书信家现在居住的地方。
约莫寅正时分,夏书信和他的二哥夏书礼兄弟俩才在家人的催促下,各自挑着灯笼,提着长耳竹篮,走出家门,向县衙方向走去。
今天,夏氏兄弟和那些半夜三更早早出门的很多人一样,都是要到县衙考棚去参加松江府上海县本年度的童子试第一场考试——县试。
约莫一个月前,松江府治下各县接到了南直隶提学道下发的一纸公文。公文通知,今年松江府的童子试正常举行。届时,提学道大人将按临本府,监督检查。
在大明朝,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平民百姓要想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九成九的人都要走读书、科举、入仕的道路。
金榜题名,中状元,招驸马,钦差巡按,光耀门第......这是大明朝无数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最高理想。
自太祖皇帝建立科举取士、为国求才的制度以来,经过二百多年的演变和完善,大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
简单的说,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分别经过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的考验,才能做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童子试又称院试,一共包括三场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道试,三试都通过者,即可被授予生员身份,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在所有正式科举考试中,县试是最低一级科考,是普通读书人梦想的起点,每一个想要出人头地的学子都不敢不万分重视。
在功名利禄的极致诱惑下,无数大明帝国的臣民们在刚刚懂事之后,就自觉或不自觉的走上了读书科举之路,千军万马涌上独木桥,奋不顾身向前冲。
就拿小小的松江府来说,据说仅仅今年就有数千名学子报名应考。单就上海一个县,到县衙礼房报名应考的儒童就有千余名。由此可见,大明的老百姓对科举功名的狂热向往。
按照惯例,童子试县试要在各县县城设点举行。这个考试地点的设置也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
富县一般设有专门的考棚,考生可以在考棚内安心考试,免受风吹日晒,寒气侵扰。穷县的考生可就倒了大霉了,他们要么在破旧的县衙大堂考试,要么在露天考试,风风雨雨的,一场考试下来,考生们可要糟好大的罪了!
上海县历来是江南膏腴之地,而且学风浓厚,文人才子辈出,各种教学设施齐备,设有专门的考棚。本次上海县试的地点就在县衙旁边专门用来考试的考棚内举行。
依照南直隶提学道的规定,县试开始时间约莫是在当日黎明卯正时分。
到了二月十八日这一天,为了能够一举得中,很多心急的考生和家长半夜三更就举家起床准备了,弄得整个县城早早就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夏书信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县衙不算太远,又因为有夏书礼这个久经“考”验的老生镇场,所以兄弟俩并没有像其他新手考生那样慌慌张张,早早就到县衙那边受冷遭罪。
现在虽然已经是二月天了,但是松江府这里的天气依然冷的邪乎。
这么冷的天,一个个像个傻瓜一样在县衙门口干等,确实是一件十分考验人毅力的苦差事。
夏书信哥俩是算准了时间才走出家门的。
走在狭窄幽暗的古老巷弄之中,回想着半年来的离奇遭遇,夏书信不禁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其实,夏书信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准确的说,他是一个灵魂穿越到大明朝的现代人。
在二十一世纪,夏书信是一名刚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一次大地震才让他莫名其妙的魂穿到大明朝一个同名同姓的少年郎身上。
他重生的这个家庭是大明朝一个普通的农耕之家。家居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川沙堡附近一个叫二砂场的小村庄。
新家中,父母俱在,父亲叫夏大海,母亲叫徐三凤。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夏书信排行第六。
大姐叫夏香梅,十多年前就已经出嫁,夫家王氏在松江府青浦县青龙镇。二哥夏书礼,已婚。三哥夏书义,几年前在巡检司当弓兵时被海盗掠去,至今杳无音信。四姐夏香兰,已经出嫁,夫家是南京的孙氏。五哥夏书智,因为早产,自小体质羸弱,几年前被一个游方道士忽悠到武当山去习武了。夏书信和夏香竹两个就是夏家的老六和老七了,他们是龙凤胎,哥哥只比妹妹大几分钟而已,今年都是十三岁。
说到夏书信重生的事情,就不得不提去年那场恐怖的天灾人祸。
去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六年正月开始,大明帝国的江南地区爆发了两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在连续数月的时间里,整个江南淫雨连绵,江河泛滥,堤坝溃决,无数城池变为泽国水乡,街衢市肆尽成长河,舟航行于陆地,鱼鳖游于人家。
此次大水灾导致南直隶诸府竟皆受灾,无数房舍倾颓,财物损毁,人员死伤无数。天灾无情,人祸尤为暴虐。由于朝廷的无能和地方官员的贪腐漠视,救灾不力,导致整个江南地区数千万受灾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苍生因此蒙难,饿殍遍野。
一些不甘活活饿死的受灾百姓更是掀起了数十起轰轰烈烈的杀官夺粮的起义,一度使大明帝国在江南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听说,就连那位躲在皇宫大内二十年没有露头的皇帝大老爷也震惊了,特意从皇宫里递出了一张小纸条给内阁首辅叶向高,把这个在内阁里唱独角戏的叶首辅狠狠的训斥了一番。
上海县濒临大海,即使是往年,这里也常常发生海水倒灌的水灾。当地人基本都有防患水灾的经验。但是,这次水灾是二百年不遇之大洪灾,来的又急又猛,很多人家根本来不及采取救灾措施,就不得不背井离乡,躲避洪灾。
夏家就是这样,匆忙之中,也只能优先保证人员生命的安全,其他的东西不得不忍痛舍弃。
洪灾过后,夏家的房子和很多财物都被汹涌的洪水冲洗的一干二净,家里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一家人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