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后期,社会秩序崩乱,天下各地匪患猖獗。匪徒袭城屠村的事情时有发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但是像上海县如今发生的这起一个税监衙门上下几百口造匪徒袭击灭门的大案还是极为少见。
尤其特别的是,那被杀害的主要人物还是一名皇帝派遣下来驻守一方的宦官。
在明朝,宦官可是一群特殊人物啊。
在皇帝的宠信下,这群以皇帝奴才自称的肢体残缺男,其社会地位可比绝大多数正常男人高多了。
尤其是那些得到皇帝重用的宦官,哪个不是权势滔天、不可一世之辈?
譬如,正统年间的大太监王振,一个阉人竟然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手制造了“土木堡之变”,致使几十万明军精锐倾覆殆尽,不但让明英宗朱祁镇身陷囹圄,还差点导致大明帝国亡国。
还比如,正德年间的权宦刘瑾,此大太监一度曾权倾天下,操纵朝局,摆弄天下,把整个大明帝国玩弄于掌故之间,其拥有的权力甚至超过了明武宗朱厚照。
当然,皇明建朝以来,出现像诸如王振、刘瑾之流的奇葩大太监并没有几个。但是从这几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权宦身上,我们却可以管中窥豹,大略知道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明帝国权力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说,皇明二百多年下来,宦官的恐怖和可怕早已通过一桩桩血淋淋的事件让天下人熟知。
不说普通百姓,就是一般官员也对这一特殊人群避之如蛇蝎,谁还敢吃了雄心豹子胆去主动招惹他们啊?
然而,现如今竟还真有明知山有虎却上虎山行之辈。
杨世吉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钦派税监宦官,竟然突然遭到一群匪徒袭击,眨眼就被灭门了!
此案一发,民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暂且不说,就说松江府官场乃至南直隶官场,很多官员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纷纷向上海县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更有甚者,据说南京官场里已经开始有不少人向北京写折子递奏疏了。
在各种明里暗里推手的推动下,一场波及面颇广的官场风暴眼看已经难以避免!
身为上海县的知县,叶浩秋真是躺着也中枪,身不由己的被推倒了这场官场风暴的风口浪尖上。
坊间传言,叶知县这次整不好不但要丢到乌纱帽,甚至还有可能招致牢狱之灾。
不过,这些官场上的阴谋阳谋显然与夏书信这个地位卑微的小书生没有多大关联。
这一次匪患,不论官场还是民间都有不少人倒了大霉或者即将倒霉,而夏家却糊里糊涂的突然得到了一笔横财。
天下掉馅饼的美事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也着实让夏家三个知情人忐忑不安了好一段时间。
随着时间流逝,眼看周围一切都显得风平浪静,也并没有什么意外降临家里,夏家三个知情人方才渐渐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三天之后,上海县城的全城戒*严终于解除了。
这天一早,夏书信带着两个外甥乘着王家提供的马车,轻车简从,来到了王家行王家赴约。
明末,由于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江南各地工商业发展极为迅猛。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很多商业极为兴盛的重镇,诸如苏州府的盛泽镇、木渎镇等。
这些小镇通过发展纺织业和各种手工制造业,经营南北水路贸易、海外通番贸易,使得当地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一进入这些小镇,你会发现小镇的街道两旁各类商铺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店铺前的各种招牌旗帜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每天一开街,小镇上便挤满了本地和外地的商客,人流如织,接踵摩肩,热闹喧嚣,颇为繁荣。
要是真的比较起来,这些商业重镇的规模架势已经毫不逊于一般的县城了。
王家行便是这样一个类似的商业气氛异常浓厚的小镇。
王氏家族在王家行是第一大族,两百多年的传承,在当地的影响自是非同小可。王家的老宅更是占据着王家行这个小镇最繁华最中心的地段。
没来之前,夏书信还以为像王家这样的大家族,其居住的地方肯定是高宅大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之能事。
真正看到了,夏书信才意外的发现,王家的住宅虽然占地非常庞大,但是却并不显得十分奢华,反而给人一种十分内敛的朴素之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