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离开了师姐家,买了份报纸,按图索骥寻找合适的房子。辗转几天,终于找到了一处价格合适、“豪华奢侈”的七室一走廊----一套房子被隔成了七间加一个走廊。
房间很小,仅仅能容下一张床,陈骏买了个炕桌,勉强可以放下笔记本电脑,算是有了“办公桌”。条件虽然艰苦,但便宜总是第一位的。
接下来自然是准备找工作了,虽然麦克公司的白总邀约了他参加公司一年一度的大招(该公司每年会在特定的时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新人的招聘),但一个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是。于是开启了每天的面试的忙碌模式。
云真师姐每天都会来一个电话,她没有再纠结让他回去,只是嘘寒问暖。两个人维系着那种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感觉。
麦克公司大招的日子到了,陈骏早早地去到了公司等待,他不曾想到竟有这么多人来面试。也难怪,4A公司是广告圈的一个上升通道。一个成功的广告人如果你没有4A经历,就像古代做官的没有进士功名一样,随你做到多大的官,始终让人觉得“得位不正”。
面试开始了,第一轮是HR的速试,基本上是简历的问询和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岗位啊,你最欣赏的广告案例之类的,无非是考察应试者是否广告小白。
但就这一轮差不多就淘汰了一半人。4A广告公司人称广告圈的黄埔军校,所以也不会什么人都培养,要么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要么经验丰富的广告人,幸好陈骏勉强算第二类。
接下来第二轮的笔试,陈骏拿到的题目是一个汽车的广告脚本写作,这对于他来说不是难事,想好ide迅速落笔,第一个交卷。
最后便是第三轮的面试了,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大多非常年轻,一个个都自信爆棚。年近三十的陈骏在里面就已经显得有些老气横秋。
面试官这次有了变化,除了HR,包括白总在内的几位部门领导都在,每个人一台笔记本,迅速地浏览着众人的简历和笔试稿。
但这次面试确实与众不同,白总上来并没有一个个提问,而是上了一堂理论课。无论是广告之神澳维、中文文案怪才大左、宝岛文案李天后,他们的种种理论都有所涉猎。
末了,白总非常严肃地说:“各位要么是科班出身的名牌大学生,要么是久经沙场的创意达人,但我这里想说的是,广告不是一门科学,你们以前学的有可能是错的!”
“不是科学?”这说法好像很不“科学”,陈骏暗自诧异。
“广告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不断地随时代在更新,日前我看过某著名高校的广告理论教材用的还是米国五六十年代的理论,你觉得你们学的东西能用吗?”
下面一阵小小的骚动,毕竟很多人大学四年学的东西被人斥为无用,对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来说是有些难于接受的。
“接下来我说一个大神澳维说过的话‘广告不是取悦受众,消费者关注的只是广告传达的利益点,他们不会为一个取悦他的广告而达成购买’。大家就这句话依次谈谈自己的感悟。”
这句话陈骏很熟悉,也曾深入地思考过,甚至他并不太同意这句话。但这时候,他考虑的是是否要说出自己那番“高论”。毕竟在4A他还算一名新人,这样指摘大神的话,是否显得太狂悖?但转念一想,澳维是美澳广告的创始人,而澳维和麦克两家公司是天然的死对头,谁也不服谁,指摘一下竞争对手的传奇人物恐怕更能入麦克人的法眼吧。
广告理论对于广告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像相对论之于物理系毕业的学生,没几个有那个高度和能力去质疑,因而接下来每个人的演说大都平平无奇,白总听得微微摇头,座下众人更是暗暗心惊。
轮到陈骏了,他早已整理好了自己的思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