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在背诵《红楼梦》时,我恰好在一本杂志看见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篇幅不大,16开的杂志,大概是两页纸的内容。该文章的题目和作者名,我都不记得了,毕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大概的内容倒还记得。该作者说,《红楼梦》里多次写到贾宝玉的容貌,都把贾宝玉的容貌写成女孩子似的。加上贾宝玉又惯于和容貌或清秀或俊美的少年青年,来往甚密,似有暧昧。该文章的作者推测,贾宝玉可能是一个同性恋。
我是决不相信贾宝玉是一个同性恋的。所以,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方面,贾宝玉的容貌和女孩子的容貌很相似。在那以后,我在阅读《红楼梦》时,就特别注意《红楼梦》里,对贾宝玉容貌的描写。
我注意到,《红楼梦》中确实有不少地方,都把贾宝玉的容貌写得和女孩子差不多。对贾宝玉外貌的描写,是极端女性化的,他的容貌、神态、颜色、神情都和少女一样。如果不是写明是贾宝玉,我们乍一看,会以为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尤其是《红楼梦》第413页的一段话尤其明显,那女孩子(荣国府的某一个丫环)把贾宝玉叫做“姐姐”。贾母则直接说,贾宝玉“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红楼梦》第三回,第47、48页。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红楼梦》第九回,第133页。
自宝、秦二人来了,都生的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又见秦钟腼腆温柔,未语面先红,怯怯羞羞,有女儿之风;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情性体贴,话语绵缠
《红楼梦》第十五回,第192页。
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红楼梦》第十五回,第194页。
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
《红楼梦》第三十回,第413页。
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
我找到了《红楼梦》有这么多地方,都写“贾宝玉容貌似女孩子”。我就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石头记》的作者要把贾宝玉的容貌描写成女孩子一样呢?
这个念头一起,我在读《红楼梦》时,就总想着这件事;在背《红楼梦》时,也想着这件事。
想来想去,想了半个月,我忽然想起以前背过的“泽国纫兰”。“泽国纫兰”是卢挚的一首词《折桂令·长沙怀古》里的一句词。“泽国纫兰”出自于屈原的《离骚》,原来的诗句为: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的名称。
———
屈原佩戴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是因为屈原以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为“美德”,而时时佩戴。
想到这里,念头浮想联翩,我不由得想起了贾宝玉和甄宝玉说过的孩子话和混账话,想起了贾宝玉“爱红”“爱吃胭脂”的坏毛病。我又想到和贾宝玉过从甚密的、看起来有暧昧关系的男子,容貌都和女孩子的容貌或多或少的有些相近。
然后我明白了,为什么曹雪芹要把贾宝玉的容貌写得像女孩子一样。屈原以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为“美德”。而《红楼梦》的作者更进一步,他在《红楼梦》里,以“女儿”为“至善”。
因此,《红楼梦》的作者写贾宝玉像女孩子,是别有隐情。
《红楼梦》第二回,第28页。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红楼梦》第二回,第31页。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红楼梦》第二回,第28页。
子兴冷笑道:“……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红楼梦》第九回,第132页。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红楼梦》第十九回,第263页。
袭人道:“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
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宝玉道:“都改,都改。再有什么,快说。”
《红楼梦》第十九回,第265页。
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層上了一点儿。”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第280、281页。
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因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280、281页。
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
贾宝玉长相像女孩子,有何隐情呢?
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一直有“上善若水”的说法。故此“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取的就是“上善若水”。而和贾宝玉一体的甄宝玉说的话“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就证明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用的就是“上善若水”之意。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请大家注意这句“水……故几于道”。
而“道”当然高于道教至尊元始天尊,也高于元始天尊同等地位的佛教至尊阿弥陀佛,因此和贾宝玉一体的话“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其实就是说“女儿”和“水”和“道”一样,都是高于道教至尊元始天尊,也高于元始天尊同等地位的佛教至尊阿弥陀佛的存在。这正说明了贾宝玉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取“上善若水”之意。
《红楼梦》第二回,第28页。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红楼梦》第二回,第31页。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
———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用的就是“上善若水”之意,因此“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就是“女儿是上善”之意。
“女儿”是“上善”,因此与“女儿”相对的“男人”则是“至恶”。
因此贾宝玉见了“女儿”就等于见到了“善”,见了“男子”就等于见到了“恶”。所以贾宝玉说“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贾宝玉见到了“善”与“恶”的截然不同的反应罢了。
《红楼梦》第二回,第28页。
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用的是“上善若水”之意,“女儿”是“上善”、“至善”、“善”;“女儿”从生下来就是“善”的。因此,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代表着“善”“至善”的“女儿”。而和“女儿”相对的“男子”就是“恶”、“至恶”的代名词了,因此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贾宝玉把“须眉男子”看作是“渣滓浊沫”,贾宝玉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就是因为“男子”等于“恶”。
《红楼梦》第二十回,第273、274页。
正值宝玉走来……更有个呆意思存在心里。——你道是何呆意?因他自幼姊妹丛中长大,亲姊妹有元春、探春,伯叔的有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等诸人。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
———
王熙凤用“女孩儿”形容贾宝玉的人品——女孩儿一样的人品,是极不寻常的、极罕见的。语法上,也是不通的。“女孩儿”怎么就成了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品)的形容词?
这是因为“女孩儿”就是“女儿”,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是“上善若水”之意,“女儿”等于“善”,因此王熙凤用“女孩儿”形容贾宝玉的人品——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就是说贾宝玉是一个“至善(善)”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