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王朝有分封皇室子弟的传统。王朝初期,承接前朝制度,藩王的衣食住行皆由皇宫内务府支出,按年拨款,对各地藩王的限制也大,规定集中在朝廷指定的几个地区建府,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和军权。养王如养猪。
立国四十三年的时候,前朝复辟势力引发了一场极为残酷的叛乱,京师沦陷,在位四年的大易王朝第三位“哀”皇帝被杀。历时两个月,在勋贵势力的帮助下,叛乱得以平息。但哀帝无嗣,谁来继承皇位成了个头疼的问题。那些勋贵“讨论”了整整半年时间,最后选择了太宗皇帝第四子,一个“傻子”王爷继位。
哪知“傻王”登基之后,一直隐忍,长达十年的时间,暗中积蓄力量,在他执政最后三年,才逐渐夺回权力。勋贵势力依然强大,为了平衡,他开始大行分封,认为叛乱和平定之后的种种乱象的发生,是皇室力量不够导致的。
他将除了太子之外的四个儿子封为拥有土地,掌握军队,只受朝廷财政节制的实权亲王,围绕京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国中之国,拱卫京师。
一时间,举国哗然。
史书上也将此后的十五年称为“四大将军王”时期。这段时间,前朝与勋贵势力受到毁灭打击,四大将军王在各自封地及周边省份,大肆捕杀前朝余孽及其党羽,因此获罪,受到株连的勋贵世家的人数高达二十余万。
时人夸张的描述:“从前朝种的树下路过,再看勋贵房子的屋顶一眼,第二天,你全家的人头就不在脖子上了。”
大易王朝第五位世祖皇帝,是个聪明睿智的明君,一直为藩王权力过大而忧虑,但没有阻止他们的行动,反而推波助澜。在勋贵势力基本覆灭,四大将军王依旧不加收敛,民怨最甚的时候,世祖皇帝又以雷霆手段,剪除其羽翼,拿掉“四大将军王”的兵权,更迁封地。
由此,大易王朝的藩王制度进入最后的阶段,朝廷不再负担其日常的费用开销,择一州或县为其封地,拿出封邑税收的七成给他,可以拥有护卫,但不能超过一千人,不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有建议权(毕竟要人家靠税收吃饭,不让人家出出主意,说不过去。),无决策权。
世祖盛隆十八年,在藩王基本上翻不起风浪的前提下,又追加了一条:延三世而递减。三代之后,税收分成要一代比一代少,直到没有。
有人调侃:“十代之后,非一家。”
世祖死后,继任的宣宗皇帝觉得七成太多了,进一步将分成减少,一等亲王为五成,二等郡王为三成,三等平县王为一成。
这样不用等十代,三等王只要三代就没稳定收入了。藩王因此而闹过事,但都被宣宗弹压了下去。宣宗皇帝因此得了个“刻薄寡恩”的名头。田氏也被人认为是历朝历代最没有血脉亲情的皇族。这就像是一个诅咒,宣宗之后,皇位继承就没有平顺过。
田绍做过皇帝,身份特殊,所以是依照世祖旧例,最高规格,以州为封地,给他七成的税收。本就没想过他能就藩。可是现在,他已经身处封地之中。
临东县令到达码头,远远就看见在侍卫重重保护下,坐在岸边茶摊子里,喝着热水的田绍,连忙跑过来行礼:“下官谢致远拜见安王殿下。”
田绍亲抿了口热水,清了清嗓子说道:“起来吧。”
“谢……”
谢致远刚说了“谢”字,猛然看向田绍,安王不是疯了吗?
田绍很满意他的表情,主动将自己令信给他看:“怎么?谢县令怀疑孤是假冒的?”
“下官不敢。”
谢致远再次跪地,惶恐道。其实他不是怀疑安王是假。因为他曾见过田绍。
田绍打量起面前的县令,黄面无须,衣着简朴:“谢县令很年轻嘛,孤怎么看你有些眼熟?”
谢致远颤抖着声音道:“下官是成业四年,殿试第二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