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骤降,加上“霾”锁绿城,郑州各大医院的儿科就诊量再度暴增。
上周六晚上7点至上周日凌晨1点,河南商报宝姨和同事探访了郑州市儿童医院东区医院。
孩子的哭喊、妈妈的眼泪、爸爸的心疼、医护人员的忙碌在医院紧张上演。
宝姨如实记录,希望能给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就医现状。
19点
趁没有患者她赶紧喝了一大口水
“孩子哪儿不舒服?”
“最近一次量的体温多少摄氏度?”
“用退烧药没?”
“最近一次吃退烧药是啥时候?”
“体重是多少?”
胡琳琳,26岁的姑娘,已经工作5年,负责当晚的分诊工作,要一直值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
趁没有患者,她赶紧喝了一大口水,“周末,患者可能比平时多。”
工作干得久了,她说,问几句,看一眼,伸手一摸,就基本能判断孩子病情严重与否。
高烧抽搐、腹泻脱水等急危重症患儿先抢救。
一次,远处有一个孩子咳嗽了一声,她就跟同事说,可能是喉炎,赶紧送到耳鼻喉科,结果孩子确诊还真是喉炎。
19点25分
“候诊的人多了
得请二线医生支援”
正说着人可能多,瞬间,人就多了起来。
“现在已经有70人在候诊,有五位医生坐诊,得请二线医生支援了。”
胡琳琳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医院总值班,药剂科主任陈燕赶紧与二线医生联系。
“现在病房里有个急危重症患者,得抢救,结束了立马赶过去。”电话那头,是二线医生着急的声音。
陈燕说,为了应对就医难,医院成立了业余门诊,鼓励内科医生前来加班,支援急诊,“这些医生都是白天上了一天班,第二天还要坐诊的。”
20点30分
21点07分
“孩子抽了,快来救救我们”
作为总值班,陈燕也要一整夜守在医院,负责解决随时出现的一切问题。
急诊门帘被撞开,进来一位怀抱男孩的妈妈。她上身穿了件厚睡衣,下身就穿条秋裤。“孩子抽了,快来救救我们。”妈妈几近哭喊着说。
护师刘卉娟赶紧将母子俩引进抢救室,孩子2岁,高烧到39.7℃,今年是第四次抽。
给孩子吸上氧,做上心电监护,用上药,刘卉娟开始给孩子搓手脚。几分钟过去了,孩子抽搐的情况终于有了缓解。“有时候一晚上能有十几个高烧惊厥的孩子,今天还好些。”刘卉娟说。
21点07分
重症监护室外家长就睡在走廊上
急诊门帘再次被撞开,拿着氧气包的急救人员小跑着送进来怀抱婴儿的女子。“孩子,妈妈陪着你,你要赶紧好起来啊。”女子哭着说。
宝姨一问,是个男婴,才38天,重度肺炎,刚从平顶山转院过来。一行人直接上了5楼,将孩子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新生儿内科病房、早产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整个门诊5楼住的都是危急重症患儿。孩子在里头,家长睡在外头。走廊上,一张垫子、一床被子就是一张床。他们守在这儿,一是担心里头的孩子,二是可以省些住宾馆的钱。
“86床家属在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生喊家属说病情,保安孙燕军赶紧招呼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