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跟户县的秦老板谈妥一切事情后,便承包了他的“锅”。秦老板是个四十多的中年人,吃的很胖。但是干劲十足,什么时候都风风火火的。
秦老板早年当过几年兵,所以只要一张嘴就是:“有撒事儿就找我,我的战友干啥的都有。”反正就是爱吹牛,三句话离不开战友。
秦老板并不是河南人,他是鄠邑本地人。前两年他也是做腐竹的,可是他不懂什么技术,自然也驾驭不了那些工人。翻腾了几年也没挣什么钱。
于是他剑走偏锋,既然腐竹他做不了,那干脆建设腐竹厂房算了。这秦老板别的不会,可就是一张嘴皮子溜,所以社会上还是有点人脉的。
社会有一句话叫做,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混的,这话放到他身上倒挺合适。反倒是那些直性子的人特别容易吃亏,好心往往落不了好报。
秦老板有一次和杨叶父子吃饭,酒喝多了,嘴上也不把门啦!他对杨叶说道:“娃儿!你这性子放到三十年前可以,放到如今这个经济社会,你真不如你二壮兄弟。”
杨叶虽然心里不服气,可也反驳不了,毕竟人家说的是大实话。
秦老板利用他的人脉资源顺利的圈了地,可他手里毕竟没钱。于是谁来承包“锅”,谁就把建“锅”的钱拿出来。他的厂房小,所以投资并不大,当时也就一百来万。比那些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大厂来说,算是小意思啦!
这一百来万也是由杨叶父亲和杨叶家另一个亲戚共同凑的。所以秦老板玩的也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这一幕杨叶早已经司空见惯啦!只要行情好,厂房老板确实不用扎本钱,会有“包锅”的争着抢着给他垫钱的。
这秦老板虽然开的是小厂房,但是那几年他厂房需要的水蒸气却特别充足。并且很少有维修管道的事情发生。也就是说他的厂房特别稳定,并不像别的地方事儿那么多,他收租自然也稳定。
如果秦老板能安稳一点,那么他后来就能顺利养老啦!可他这人却不知足,把好不容易赚的钱又全部投到别的生意上。
可这个家伙运气并不好,没几年功夫,就因为投资失败。把手里的钱赔光了,还欠了不少外债。连杨叶家提前交的租金都没有退还。
同人不同命,林老板跟他一样的处境,如今已经身价不菲啦!而秦老板却最终负债累累,再也没能翻起什么大浪。人生呀!谁又不是把悲喜在尝,世事总是无常,变化又总难预料。
这一刻还是富贵身,下一刻便是贫贱命。今天食不果腹,明天却能珍馐美味。每个人都被命运的枷锁牵绊,总也逃脱不了自己的宿命。
正因为秦老板厂里的气压稳定,所以杨叶在他厂院“包锅”的时候也赚了不少钱。虽然最后被他放了点血,但是终归还是挣得比赔的多。
杨叶家刚开始“包锅”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那年国家已经把食品单独列入安检法,生产许可证件的字母由原来的QS变成SC。不再和别的商品叠加使用,也体现了国家对食品的重视。
在这样的环境下,原先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很多都不让使用。因为那些东西过量使用对身体不好,但这也增加可食品生产的难度。
拿腐竹来说吧!原来的添加剂用的好好的,突然不让用了。玉米淀粉随便加点腐竹就挑不起来,勉强做出的腐竹非常口感非常脓。卖出去以后,客户都纷纷退货。
因为这个问题,杨叶家显得非常焦躁。因为“包锅”做腐竹这一行,一天的流水就是好几万。如果做出的腐竹卖不出去,一天就要积压几万元的货物,这谁又挨的住呢?
如果腐竹积压过多,腐竹生产线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停的。因为就是停了的话,一天好几千的租金还是要交的。非但如此,如果停止生产。工人一散伙,想要再召回来,难度就大了。因为做腐竹的工人太少,都是些中老年。毕竟年轻人怕辛苦没人愿意做这个。
虽然杨叶家确实在那几年,在腐竹上挣了不少钱。可也确实把心操大了,这一行真不是人干的。
因为打熟的豆浆要起皮,所以下面都是由电厂管道输送的水蒸气在加热。每口锅里面的豆浆温度都在八十度以上。
工人要用手要把豆皮挑出来,为了防止烫伤,都是戴着防烧手套的。就是这样也不能完全规避烫伤,所以捏皮儿的工人手上都有老茧。
而挑出的豆皮被挂在竹竿上,这就是腐竹的雏形。竹竿挂满腐竹后,负责管炕的工人就要把他们搬进炕屋,而炕屋的温度也在六十度以上。
相比较起来,负责把黄豆打成豆浆的工人是比较轻松的。但也没那么容易,因为打浆是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技术上要人工掌握豆浆的稀稠情况,好确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体力上,一天打多少黄豆,那他就得搬多少。
厂房里面温度本身就很高,再遇到炎热的夏天,那就是要热死人的节奏。到这个时候,“包锅”的老板西瓜啦!绿豆汤啦!就得赶紧给工人备上,于此同时工资也得涨。就这样夏天工人也不好招,因为除非家里过不去,要不然谁又能出来受这个罪。
这还不算,因为腐竹厂是白天,夜晚不停点。两班的工人会随着做完腐竹的时间自动倒班。什么时候这个班下了,下一班就补上去。也就是说,推班推到几点那么就几点上班。推到凌晨两点,那么就凌晨两点,推到凌晨三点,那么就三点上班……
正是因为这样,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呢?干这个活计儿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身上都担着一家人口粮的中老年。
因为工厂多,工人少,这些工人个顶个不好侍候。说的轻了,人家不搭理你。说的重了,人家拍拍屁股就走了。反正到哪里都能找活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话同样适用于腐竹厂。厂里人一多,今天这个捏皮儿的和那个管炕儿今天吵架啦!那个老娘们又和这个工人搞破鞋啦!反正一天到晚都是鸡飞狗跳的,弄到最后就要给“包锅”的老板穿小鞋。
所以活儿不好干,人更难侍候。而且河南人做出的腐竹大多都是低档货,多是经过经销商批发给菜市场,再由菜市场卖给饭店。不像南方腐竹大都走高端,走出口,供货给各大超市。
因为竞争激烈,所以需要加淀粉来降低成本。玉米淀粉没有筋性,加入的多啦!腐竹便容易脓,腐竹不好价格就低,价格越低淀粉加的越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客户不买单,货物就砸在自己手里,资金周转不动,导致贱卖货物,赔的卖房卖车。
这种情况在腐竹行业景气的时候并不明显,可随着日后竞争的白热化,这种情况成为常态。而杨叶家进去腐竹行业的时候,也是这个行业的最后高潮。
而这时杨叶觉得,专业的问题应该找专业的人去解决。只要能找点化工方面的人才去咨询一下,腐竹脓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啦!
可是去哪里寻找这种人才呢?杨叶想起了华哥。杨叶家前两年因为市场拆迁,所以租用华哥家的铺子。他家是批发花生米的,而他是位高材生,以前跟着他的老师混。但华哥觉得跟他的老师混,落不了几个钱,于是便接手了自家的生意。
市场上像华哥这样的人,杨叶见多了。毕竟现如今的社会,大学生太多了,不像以前那么金贵啦!
杨叶和华哥关系不算很铁,但是也算面熟。他给华哥拿了一条芙蓉王,并说明了来意。华哥收下了东西便爽快的答应了帮他找人。
因为华哥觉得,如果找人把腐竹脓的问题解决啦!说不定从这上面可以赚大钱,其实华哥的想法并没有错。如果当时腐竹的问题能在他手中解决,那么发点财确实不算什么。
于是华哥带着杨叶便到了杨凌的一所农业大学,华哥告诉杨叶:“农业大学就是专门以研究农业为主的大学,这里有专门搞食品添加剂研究的。”
华哥还专门交代杨叶:“一会儿到了大学里,一切让他说话,千万不要和见面的教授谈酬劳。因为大学的教授一般都有兼职,如果心情好,顺手就给你把忙帮了。但是如果谈钱的话,这些人是看不上那一星半点儿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