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臣新用
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初八。紫禁城,乾清宫,辰时(早晨七点)。
吃罢早膳的崇祯皇帝发出几道御旨,首先是京城戒严令取消,京城生活恢复正常,彻查魏忠贤余孽罪行,平反昭雪所陷之忠良,其次是遴选官吏招贤进能,拾遗补缺,重振朝纲。一时之间朝堂上下再次震动,各方势力纠结缠绕不休,朱由检可没时间关注这些,他又一次在乾清宫召见曹化淳,王标,李国,来宗道四人,对魏忠贤余孽之案所牵连之人之事均须逐一落实查实,务必彻查到底,决不可罔顾懈怠做出了部署。
安顿好这些事情的他,再一次把自己封闭在皇宫内院,独自继续自己的某篇布局。
………………
山西代州镇武卫。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势险要,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闻名于世。作为山西东北部边陲重镇,历代曾有无数英雄名将在此建功立业。
深秋的代州镇,早晚已有深深的凉意,中午却还是暖如盛夏。城中北侧的一座宅院里,高大的丹枫枝叶繁茂,浓密的红色枫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树冠之下,宽大精致的茶桌旁,围坐着的三个人正在品茶闲谈。
“先帝驾崩,新皇登基,朝政何以发展,为师决定出山一试。”一位中年男人用沉稳的语气对其他两个年轻人说。
正午的阳光,透过红色的枫叶,把金色的光辉抛洒在他的身上。微风阵阵,宽大的衣袖随着他的手臂摆动,颇有一股仙风道骨的风采。
此人,就是赋闲离职在家的孙传庭。
“恩师可是想重回朝堂?”
两位神情俊朗的年轻男子,看着眼前刚刚放下茶杯气定神闲的恩师,满眼都是羡慕之情。
这两个人都是孙传庭的弟子,一个是山西本地人氏阎舜宇,字文堂,另一个是陕西榆林人氏秦维一,字风扬。自孙传庭辞官返乡始,就追随身边求学,希冀考取功名。
这两个学生可是对自己的恩师崇拜有佳,老师平生所学,涉猎甚广,文韬武略,无一不精。
“无他而,待查看朝政情形再做定夺。”
孙传庭眉头紧锁,忧虑的神情尽显无疑。
大明江山社稷情形每况愈下,先皇驾崩,新皇登基,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他觉得应该出山一试,通过努力或许能改变这样一个危险的局面。
孙传庭的想法绝对不是突发而来,我们在此回顾一下真实历史上的这位大明忠臣悍将的经历。
………………
《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一百五十》,《清朝通志卷五十四》曾有明确记载,翻译成现代文字是:孙传庭气宇轩昂,多有谋略,进士出身,初为河南永城知县,后入京城任职吏部验封主事,在升迁至稽勋郎中,后不满魏忠贤专权,弃官回乡。
由此可见,仕途之路初起阶段,孙传庭的经历还平稳如常,主要为吏部工作。六部之中,吏部最大,相当于后世的中央组织部,按照官场循吏,吏部尚书一般在吏部内产生,孙传庭担任郎中时(相当于现在正厅级)年龄仅仅三十岁。年轻就是资本,只要他坚持下去,总会有出人头地的哪一天。
可是,可但是,没过一年,孙传庭退休了,按照现在六十岁退休的标准,他整整提前了三十年就自己申请离职退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