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张择端以清明时节的汴梁城为主角,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面貌: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其中涉及的人物有500多人,驴牛马等各类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二十多件。(数据参考故宫博物院公布的信息)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所描绘的信息之广、内容之细致可以看出,张择端对于能够生活在汴梁这样一个“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的国际大都市中,他的内心是相当自豪的。
正因为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张择端向宋徽宗赵佶呈上这幅《清明上河图》,其目的不单单是获得皇帝的赏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通过画作隐晦“劝谏”宋徽宗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从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大角度,来探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所暴露出的十大危机背后,隐藏着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配图】一、《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隐藏的信息
1、《清明上河图》中的十大危局
北宋的汴梁(开封)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它们与东西向的横街、南北向的直街相连,共同编织起了汴梁的街道网络。
同唐朝相比,宋朝的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划分已经被打破,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街道上,酒楼、住宅区、面馆、肉铺、胭脂铺、茶坊等具备不同功能的建筑连成了一片,这也直观的展示出宋徽宗时期汴梁城的经济已经相当繁华。
但就是在这些繁华之中,却又暗含着张择端针对当时的局势,点出的十大社会隐患:党争激烈、冗官、朝廷不重视官粮储备、望火楼缺少值班人、税收严苛、闹市中酒堆积如山、荒废的门禁、考生沉迷道学、田地改制过于频繁、士卒惰政。
【北宋末年开封府布局图】
2、汴京郊外的惊马
《清明上河图》全幅画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景色;汴河、市桥、以及两岸的街市;汴梁城内的街市。
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低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稀疏的树丛之中。
稀疏的树丛前,是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在这条田间小路上有一老一少,正牵着五头背着木炭的毛驴,朝着汴梁城的方向走去。
顺着小路往前,迎面而来的是一群踏春归来声势浩大的队伍,队伍的开头有三个马夫正在追赶惊马,轿夫担着轿子缓缓跟在马夫的身后,轿子后面则是挑着野鸡的仆人们。
【注:当时清明狩猎是被禁止的。】
仆人追着的惊马引起了蝴蝶效应,它的出现,让路旁的行人,食品摊前的黑驴、食客都本能的做出了闪避的动作。张择端用这种静态的画面,结合人物、动物的反应,营造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惊马惊人的场景。
【惊马惊驴】
这个画面是《清明上河图》的起始部分,此处,张择端用“惊马”为整幅画卷埋下了平静的风俗画面中隐藏着社会危机的心理【暗示】。
3、汴河两岸的“热闹”
从惊马处继续往前走,直到汴京城门前,这段以汴河两岸集市为主的画面,出现了五处很有意思的画面。
(1)望火楼空无一人,预示着城市防火安保工作的松懈;
(2)粮商从船家处收购新到的粮食,囤积到自己的粮仓,此处却不见官船;
(3)书童推着写满大字的书屏出城丢弃;
(4)一艘大船即将撞上桥梁,桥上却站满了行人,其中还有骑着大马、坐着轿子的人在争夺过桥的路;
(5)通行的道路两旁挤满了摊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不便通行。
【囤积官粮】
望火楼的出现,源自古代木质房屋很容易出现一家失火,造成一条街都烧起来的情况发生,为了预防这种局面,古人便专门制定了望楼制度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火灾:
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馀人,及有救火家事……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东京梦华录》)
而从《清明上河图》呈现的画面来看,应当驻扎的军兵已不见踪影,望楼上也没人值守了。
望火楼旁,是商船停靠的码头,码头上有船家正在和商人交易粮食,员工们也正为搬运粮食忙碌着。
与商人的员工正在积极往私仓搬运粮食相对的是,汴河沿岸却不见官船、督粮官。
丰收时储粮,灾荒时才能平安度过的思想,是古人总结出来应对自然灾害的极为重要的生存法则,《帝苑·务农》便说:“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
对于一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而言,宋朝忽视官粮储备这件事,其实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狭路相逢】
书童推着写满大字的书屏这件事,则直接指向蔡京得势后,掀起的烧毁苏轼、黄庭坚墨迹的“新旧党争”。
《春渚纪闻》记载:先生(指东坡先生)翰墨之妙,既经崇宁大观,焚毁之余,人间所藏盖一二数也。至宣和间内府复加搜访,一纸定值万钱。
4、汴京集市的酒店、书生、禁军
穿过大桥往汴梁城去时,途中我们可以看到驿站前本应忙碌着送信的士卒正东倒西歪,躺在驿站门前闲聊。
再往前走,则是汴梁城城门口了,定睛看去,北宋首都这种京畿重地,城门前不仅没有人驻守,楼上负责值守的更夫更是将目光移向了城门旁的集市中。
洞开的城门前,是一位仆人正在为主人杀羊祭道,以此祈求即将远行的文士能够一路平安。
【酒山】
进入城门后,最醒目的地方,便是“孙家正店”(酒楼)。
【注:正店是官方允许的在“酒类”专卖制度下,可以自酿、零售酒的商店,汴梁城中只有七十二家获得资格的正店。】
正店门前是穿着暴露,打扮艳丽的卖酒女郎,正在招揽往来的行人。
正店旁本应是驻扎着消防人员的军巡铺屋,也被改成了军酒转运处,细细看去,转运处还有禁军正在从正店后院堆积的酒山中搬运好酒。
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此时的汴梁城,嗜酒之风似乎已经非常严重了。
路过正店后,一路向前,街道两旁林立的招牌上,随处可见诸如“王家罗锦匹帛铺”、“刘家上色沉檀栋香”、“刘三叔精装字画”、“孙羊店”“曹家小筑”“久住王员外家”这类极具特色的店铺名。
在众多店铺中,"解"字铺外显得给外热闹,放眼望去,只见老板跟前,早已站满了前来汴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
【算命求前程】
如其名,“解”字铺是一家负责算命的店铺,这群考生想通过算命来探求自己的前程,与他们相对的,是隔壁旅店中认真学习的书生。
【寒窗苦读的书生】
这一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了因“道君皇帝”宋徽宗推崇道教,引起的民间过度跟风现象。
接下来,我们从政治、经济和外交角度,谈谈《清明上河图》中这一连串危机出现的根源。二、从政治、经济和外交角度,谈《清明上河图》背后宋王朝的困局
谈一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认真思考,只有把握住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我们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理清时代发展的脉络。
1、政治上
宋徽宗继位之初,有意学习父兄“绍圣绍述”,他在延和殿召见蔡京时,对他推心置腹:"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
蔡京闻言:京顿首谢,愿尽死。(《宋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