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见证了萧宝卷的作死之路,引以为鉴,故励精图治,善待身边人,宁愿多辛苦自己,也不会轻易责罚身边人,很多事都是亲力亲为。大梁就在明君的治理下,渐渐昌盛起来,百姓也是安居乐业,国库也是日渐丰裕。
梁武帝的日夜操劳,身体终于顶不住了。一日,武帝病倒了,感觉全身软弱无力,茶饭不思,总是睡不醒。太医诊断后,确定是武帝疲劳过度,熬夜过多,房事也过于频繁,虽然平时吃补品,却也文不对题。没办法,武帝只能好好休养,什么事也做不了,处理奏折等所有事务,均交给了相关大臣。经过太医的调养,武帝的身体慢慢的恢复,精神也好起来了,也想开了很多事。
这一日,天高气爽,武帝心血来潮,命人去陈庆之来对弈。听到皇帝的召见,陈庆之也感到意外,自开朝以来,确实是好久没和武帝下棋了。来到皇宫,陈庆之陪着武帝下棋,武帝大病初愈,很是感慨,总是觉得人生太短了,特别是皇帝,很多都是壮年而逝的。陈庆之听到武帝的感概,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直想为武帝做些事,排忧解难,想到这,于是他对武帝说:“陛下,臣闻道家之法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臣愿前往龙虎山寻道,探索长生之法。”武帝闻之,心神一动,道:“大梁初定,天下未定,百姓尚浴战火之苦,朕无意长生,但求长寿之法,爱卿替朕问道,亦是替苍生问道,朕与苍生定要谢你。”陈庆之连忙跪下;“陛下言重了!臣自小跟随陛下,一直愿陛下长命百岁,此次问道定寻来长寿之法。”“不急,朕正值壮年,爱卿寻得长寿之法,可先尝试,再告知朕,此去山高路长,定要平安回来。”“明白,陛下好生保重,此去定时日长久,臣定当习得正宗长寿之法,助陛下延年益寿。”言毕遂辞武帝而去。
陈庆之回家后,稍作修整,就辞别家人,带着自己的书童陈林开始了自己的问道之路,由于陈庆之不善骑马,马就当骡子用了,专门驮行李。陈林是远房亲戚的小孩,十岁就来到陈庆之身边,今年已经十六了,他也是长得眉清目秀,活泼好动,在陈庆之的调教下,读书、下棋也是进步不小。两人走得很慢,一路走,一路体察民情,欣赏风景。江南的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但连年战乱,许多人家都是老人妇孺,青年男子抓去当兵,也不知是死是活。特别是经过一户人家,讨杯水喝,家中只有老两口,老人哭泣着说:“我们两夫妇半生辛苦,生下六个儿子,全部被官府征兵而去,最小的儿子抓走时才十二岁,我们苦苦哀求,官兵都不肯留下一儿给我们家传宗接代,都快过去十年了,没有一封家书,没有一点消息,我们都当他们全死了。”说罢,两夫妻相拥而泣,且泣不成声,看来是压抑太久了。陈庆之闻言也不禁眼角含泪,他让陈林给老两口一些银子,想起武帝所说之话,心中暗暗起誓,定要助武帝平定天下,还百姓安生。随之,慢慢踏着沉重的步伐,抬头往前而去。
在一路打听下,终于来到龙虎山天师府,气势恢宏的一大片深色建筑,烟雾弥漫似仙气缭绕,透露出神秘且庄严。来到天师府门前,早已有一位道童在等候,见二人前来,立马相迎。道童一脸平静,掐指作揖道:“无量天尊,欢迎贵客,天师已于去年出门远游,至今未归,他走之前,直到有贵客今日到访,命小道在此迎候。”陈庆之两人听后一脸惊讶,张天师去年就知道他今天会来,这是何等神通,随即问道:“感谢小师傅的相迎,请问天师何日会回。”道童仍脸色平静的回道:“既来之,则安之,天师出门远游,少则一两载,多则七八载、十载也有可能。天师已为贵宾准备好了客房,您可以等天师归来,也可以随时离去,在这里您想住多久就住多久。”陈庆之见道童也是一脸清润,也不好再请教什么,于是让其带路,先到客房休息。
走进天师府大门,陈庆之觉得应该先去主殿敬香行礼,道童就把他们带到主殿前。陈庆之见到“天师殿”三字后,也学道童掐指,低头恭敬的进入主殿,主殿内供奉的是张道陵,第一代张天师。在诚心上香后,陈庆之退出主殿,随道童来到客房,道童就说:“二位,就住此房间,打开旁边的窗户,就可以看到山水了,外面有个凉亭,贵宾可以在那里下棋喝茶,有任何需求,就请随时吩咐。”说完道童就作揖准备离去。陈庆之急忙拉住,问:“听闻天师亦是数代,历代天师皆百岁以上,可有妙法?”道童平静的答道:“历代天师均为百岁高龄后飞升,今日张天师已是第七代,名唤张回,生来就有灵根,落地就可言,言来即问道,亦只看本教之书,何为妙法,可等天师回来问之。请贵宾还是先休息吧!”言毕离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