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月天,美景随处见,赏花、踏青、游园正当时。譬如北海公园,便是京城百姓和赴京游客喜欢的去处。
当您徜徉于北海公园那湖光塔影、杨柳依依的美景之中时,千万不要忽略了公园西墙外侧的一座院落,这里放置着卷帙浩繁的煌煌巨著——《四库全书》,集纳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这便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津之要地图书之盛世
咱北京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有很多,如紫竹院附近的国图,十里河附近的首图,以及各大高校内的图书馆;而北海公园西侧的古籍馆,便是国家图书馆的分馆,号称是京城最美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主馆场景
这里琉璃瓦顶大门气势恢弘,把守的石狮子威武庄严,院内更是雕梁画栋,富丽典雅,楼阁错落有致,游廊环绕两边。
这里东临燕京八景的太液秋风和琼岛春阴,湖光塔影,景色怡人;遥借景山之山岚紫气和故宫的肃穆庄严;面向人心仰慕的中南海,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历史渊源决定了她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在元代,这里是兴圣宫,到明代提升为御用“玉熙宫”,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常来这里做醮供,到了清代这里又成为皇家的御马圈。
终于到了民国时代,当时的教育部,将北平图书馆选址在了这处北海之畔的皇家重地,这也可看作前清年间京师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延续。
1931年馆舍落成,由德国设计师主持建造,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和之前建好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一脉相承。
不仅建筑外观华丽大气,内部设施更是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比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毫不逊色。而这笔建造费用,据说是庚子赔款的退还银两。
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有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李四光......这些名家大师几乎撑起了民国文化领域的黄金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平图书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只是不能借出。
但无门槛不代表没规矩: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否则谢绝入内。
而说到这里的镇馆之宝,自然是那部《四库全书》了。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一部全书经史子集
前文提到,北平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原先为皇家督办故而这里藏书之丰富,非其他图书馆可比。
其在继承了故宫文渊阁内宋、元、明、清四代皇家藏书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又购买了归安姚觐元“咫进斋”和南陵徐乃昌“积学斋”的私人藏书。因此草创之初,藏书就达十万多册。宋、元刻本,善本无数。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由大学士纪昀领衔编纂的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丛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一共抄写了七部。其中抄写最工整,字体最优美的有三部。
纪晓岚画像
圆明园文源阁本《四库全书》被英法联军焚毁、紫禁城文渊阁本则流落台湾,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则正身在此。但在民国初年乱世中,这一本也变得岌岌可危。
幸亏时任教育部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和博物馆工作的鲁迅先生,对于《四库全书》一事的努力和坚持,才让这一国宝全部移交到北图,一直存放至今。
鲁迅先生
除去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京师图书馆中还藏有敦煌石窟的写经,明《永乐大典》的残书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作为国家图书馆,馆藏更是一扩再扩,如今光是甲骨实物就有3.5万块,占去全国馆藏大半;还有古今舆图20余万幅,外文善本2.5万件,其中包括反映西方早期书籍形态的摇篮本;
另外还藏有3万余件新善本,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的进步书刊、马列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以及革命文献、近代名家手稿等。
真乃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藏经阁”!
记得念中学那会儿,文津街国图的个别阅览室,是向公众开放的,很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以及参加社会考试的上班族,会常来这里上自习。
小北也是如此,中考和高考前,来这里狂“刷”模拟卷、复习题的夜夜夜夜,至今记忆犹新......
不论您是如小北这般对国图古籍馆怀有情怀的“老北京”,亦或是逢景点必打卡的“职业旅客”,请来文津街附近走走,这条街不仅“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更有存放《四库全书》的“皇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地址:西城区文津街7号
交通:103路、101路西安门站“
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老舍”
大师就是大师,老舍先生的这段话真是说到小北心坎里去了,从文津街到西安门的这一段,从皇家园囿、湖光塔影,到王府别院,胡同巷陌,当真是京城最瑰丽多姿的一寸方圆!
西安门“西北偏北”权力的游戏
老北京的城门设置,基本都是东西呼应、南北对称,不仅在名称上如此,方位上也是大体相当。
比如西直门和东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都是东西对应,近乎平行。
不过在皇城四门中,因西安门居于“西北偏北”,让这种对称平衡的格局被打破了。
永乐帝朱棣
西安门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两代皇城西门。这里本为元大都的萧墙西门,名为红门。永乐帝迁都后,开始营建北京城,在元大都萧墙基础上稍加拓展,修筑皇城,改红门为西安门。
著名民俗画家方砚笔下“西安门”图
西安门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料砌成,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
金鳖玉蝀桥旧照
明清时期,沿西安门内向东,可到达横跨太液池(今中南海、北海)的金鳖玉蝀桥,两侧有司钥库、果园厂、藏经库、西花房、西酒房、惜薪司、大光明殿、赃罚别库等衙署、寺庙及作坊、仓库。1950年,西安门毁于火灾。
今天的西安门地区,通指西安门大街与西黄城根北街、西黄城根南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西起西四南大街,东至府右街与文津街相连。
从古至今,西安门都毗邻权力中枢要地,地位特殊。有明一代,多少惊心动魄,在这里演绎。
影视作品中的朱高煦
明宣德六年(1441),明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亲征,押解其回京拘于西苑,为此拓展西皇城,并于西安门内营造其禁居。
影视剧中的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年间,因差点被宫女勒死而对故宫心有余悸的明世宗朱厚熜,移驾西苑(今中南海一带),一心求道玄修的他却不忘把控权柄,多次重修西安门附近的西苑仁寿宫。
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带领大顺农民军由西安门攻入皇城,进而占领紫禁城,明朝宣告灭亡。
进入清代,紧靠大内禁地的西安门一带,被八旗贵胄们看重,很多贝勒、亲王的府邸就安置于此。西安门诡异的礼王府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原是明朝最后一位国丈、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的私宅。
清军进驻北京后,这里成为礼亲王府。
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处府邸并非最初的礼亲王之府,而是代善之孙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王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