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闻言点了点头回道:“老臣刚从宫中返回家中,听到自家妇人说太子殿下派人来寻,定是什么要紧的事,便是立刻赶来了。”
周正朗看着他说道:“杨阁老可还记得当时我父皇提出的关于土地国有化一事?”
杨奇听闻皱起眉头说道:“这件事情老臣自然记得。”
当年皇上在早朝上提出此事,可是受到了不少文臣勋贵的反对。
因为他们知道,皇上此举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收回他们所赏赐的土地而已。
不过后来皇上在朝堂之上怒怼众人:
这大周,本来就是朕的天下,那些土地,既然也是朕的,有何不妥?
此言一出,无人再敢出言反对。
开玩笑。
这一句话把所有人都给堵的死死的,还怎么说?
总不能说那些封赏的土地是他们父辈用命换来的,不是你家的了。
这样唱反调和要谋反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大周,没有人想着会去谋反,因为风险太大。
所有人也只是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却是想着办法去应对。
你不是说了么,按照人数平均去分。
下人仆从不算也行,那我亲戚多行不行啊?
这不违反你的原则吧?
所以当时在记录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就是那些个赏赐土地官员们,莫名其妙的会多了一大帮远方亲戚。
什么三叔公、二舅伯、大舅哥一些乱七八糟的。
有的甚至还不够,按例朝廷还要补上他们几亩才对。
负责记录的那个人也是和怂包,一方面不敢去得罪这些大员,怕惹麻烦,另一方面又怕没办法跟皇上交差,便是糊弄了过去。
那些远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仗着自己天高皇帝远的根本就不拿这件事当回事。
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的人想要严格按令执行,想要去收回那些大户的土地,却是受到了强烈的抵抗。
也曾有人未此事上过奏折,可确被一些有心之人悄悄给处理掉了…
本来周仁寿是打算亲自去看看的,到奈何那时赶上了辽州等地方连降大雨决了堤,也是无心在过问这件事情,最后也就忘记了。
“实不相瞒,这条政令是我提起的。”
杨奇闻言先是一惊,然后便点了点头说道:“我就说皇上向来仁义,怎么会提起这些的事。”
周正朗听闻苦笑着说道:“当时我想着朝廷内被封赏出去的土地这么多,你们这些朝中大臣和勋贵们留着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把他交给那些百姓们去耕种,百姓们有了收入也能交上赋税。
只有百姓口中有了钱,朝廷才能有了钱去做些更多的事情。
国富则民强也,此乃大道。”
杨奇点了点头说道:“太子所言是极,这也是为官之道。”
“想当年太祖皇帝推翻暴金的统治建立大周,之所以能够成功,乃是大金丧失了民心而已。”
大金建立的城墙高而厚实,尤其是这大周的皇城,一般人根本就攻不进来。
后来也是被人给偷偷打开了城门放他们进来,这才能够顺利进城杀向大金的皇宫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