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1.3换豆腐
豆腐匠做好的豆腐拿出去卖这个是必须的事情,豆腐匠是专职的,(他)就指着做豆腐生存的,自然要把做出来的豆腐拿出去变成钱,回来养家糊口。早期小村豆腐匠出去卖豆腐是要吆喝的,小村常听到的就是:豆——腐!干——豆腐!这样的吆喝。既没有卖这个字,也没有换这个字。只有拉着长音儿的豆腐、干豆腐这几个字儿。那时候也没有后期的扩音器,也就是小村人们说的电喇叭,就只能够靠着嗓子喊出来。后来有了扩音机之后,特别是有了录放功能之后,豆腐匠事先录好了,到了屯子就打开开关,扩音机就一声接着一声的播放出事先录制好的“卖-豆腐”这样的“广告”来。
那时候小孩子们也很讨人嫌,往往在那声长长的豆腐后面还会听到:“上午不买下午就臭了”这样的声音。听到这声音,豆腐匠自然生气,不过跟孩子们较劲,那还是不能做的事情,往往也就只能够听之任之;家里的大人们也还是会管管他们的孩子的,再后来也就不再听到这样的声音了,也是真的。
小村人一听就知道是卖豆腐的来了,日子长了,也就能够听出来是哪一个做豆腐的豆腐匠:这个对于小村人来说也就很重要。
为什么呢?不同的豆腐匠做出来的豆腐口味是不同的,不喜欢吃的口味,小村人就不出去,以免碰到了(又不买)面子尴尬,等到喜欢的来了才出去(买)。
有人说小村人很贼啊?也不是。小村人也有选择的权利啊,而且处理的很好啊,我们说小村人们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没有形成潜在的不愉快,这不是很好的处理方法吗?有的时候真的是方法对了,能够带来出人意料的收获,而方法错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会打折扣的,或者出现不希望出现的局面。
喜欢的豆腐匠来了,就出去买豆腐。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拿钱买豆腐这样的事情,最初都是拿黄豆换大豆腐、换干豆腐,换句话说就叫做以物易物,那么这个是不是一种倒退呢?倒退谈不上,彼此方便是真的:你拿钱买豆腐,豆腐匠再拿钱买黄豆,多了两个流程,拿黄豆换豆腐,这两个流程就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