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的都城郢都,确实不愧是天下有数的雄城,即使是刚刚黎明破晓,便已经能见到来赶早集的行客。
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片安定与繁华的场景,在这三百年的动乱与战火中,委实是不多见的。
熙熙攘攘的街市上不仅有着贩卖姜国本地物产的商客,甚至还能见到不少穿着打扮与姜国百姓迥然不同的异族人。
他们混杂在人群中,说着半生不熟的姜语,远远便能闻到身上的膻味。
这群异族来客大多是九黎人,他们在集市上一般售卖的都是些草原大漠生产的皮革,偶尔还会有几匹骏马,不过都是被煽过的。
毕竟自姜国立国以来三百多载,跟九黎就打了有一百多年,可以说是猪脑子打出狗脑子。
而九黎能够跟体量比自己大的多的姜国周旋一百多年,便是靠着草原上,自幼便长在马背上,来去如风的铁骑。
九黎自是不可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自己的对手,一直不向姜国贩卖骏马。
直到当今姜国的第十六代姜王顾承钧登基,才有了近三十年的和平。
姜国多次派人游说,直到顾承钧登基十多年,九黎才同意售卖给姜国少量的骏马,不过其中的公马却都是骟过的,让姜国想自己育种良马的梦想落了个空。
直到今天,即使距离被九黎摆了一道已经快过去十多年,姜王顾承钧看着自己当初准备好的马场,依旧暗骂九黎之主宇文冕不是个东西。
不过到了如今,哪怕三十年来没有大动干戈,最近几年边境之上姜军与九黎的骑兵,却还是摩擦不断,不停试探姜国的虚实。
毕竟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姜国国内在酝酿一场大风暴。
姜王逐渐老去,却偏偏只有一个老来得子的顾烨廷,不过才十二岁。
而久居深宫的宣华太后,还对姜王的弟弟安陵君,也就是自己的独子顾承轩可以说溺爱,甚至将他封在了郢都边上最繁华的安陵。
太后不止一次对身边人道,“烨廷年幼,不若由安陵君摄政,待皇子成年再还政于朝”。
宫闱里的人和朝堂百官都看的出来,太后有着兄终弟及的想法。
太后几次三番的话,惹得姜王不喜。
要不是姜王幼年丧母,一直由宣华太后扶养,极为亲近,以姜王的心性怕是早就要铲除太后的势力了。
不过姜王虽然不喜,却也忍着太后的言语,不曾当面发怒。
只是有十几个跟安陵君走的亲近的近侍和宫女,或是不小心失足落水,或是犯了些许错误边被打死而已。
到也有个机灵平时规规矩矩,一点错不敢犯的小太监,不过在前年秋收围猎时,被左卫一个裨将楚天阔射死了,姜王罚了他两年俸禄,贬到顾廷烨府里做了个侍卫。
虽然在姜王的手腕下,整个朝堂勉强维持着和睦,不过所有人都知道,随着南下伐赵的大将军喻浮屠班师回朝,这个平衡将被打破。
喻家三代将姜,宣华太后更是喻浮屠的姑姑,这次凯旋喻浮屠破赵十三城,斩首俘虏近十万。
喻浮屠怕是要封君了,作为姜国唯一的异姓封君,他的表态将会左右这场王权之争。
不过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大多猜测喻浮屠会支持安陵君。
即使喻浮屠一直是姜王的左膀右臂,但毕竟当初姜王让喻浮屠之子喻忠恕给皇子顾烨廷当陪读,被喻浮屠给拒绝了。
怀揣着种种猜测,很多墙头草迫不及待的倒入了安陵君的怀里,捷报传来的几日里,安陵君府上更是连开多场宴席。
天空渐渐明朗了起来,到了正午时分,郢都城墙上戍卒看到一只黑色的大纛出现在天边。
旌旗上绣着的飞虎,在猎猎朔风中盘旋。
蜿蜒的军队,犹如一条匍匐在地上的巨兽,铁骑前进时沉闷的马蹄声,便是这头巨兽在低沉的嘶吼。
即使远远看去都觉得气势逼人,待这只军队到了近处,无论是城墙上的士兵,或是文武百官,哪怕是来跟着姜王来到城门,等待大军献俘的顾廷烨,都能闻到这只大军身上的血腥气。
浓重的血腥味不禁让顾烨廷有些不适,却不露声色。
军队为首的一个身穿黑色玄铁重甲的大汉,翻身下马,俯身便拜:
“臣,喻浮屠,帅师十万,奉吾王命伐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