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的日子时间过的很快,陆永安无暇出去会友游玩,中间还有同窗来邀请去郊外踏青,他也婉拒了。别人家底丰厚混个功名就行了,大不了捐个监生。这国子监自己是不用想了,各省选送了行俱优的生员入监为监生,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自己草民一个,哪里会有选送报送的机会。这也没银子捐一个。
所有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和脑子。
府试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这两个等级其实没什么区别,毕竟最终还要看院试。
终于是要府试了。卯时一刻,贡院开门,千名考生依次接受初查,鱼贯入场,在四名执灯小童的带领下分别进入四个考场,又在门口再次接受军士的搜身检查后方才最后进入考场,按考引寻到自己的位子,这次考试除考引外,考生任何一物都不准带入,笔、墨、特用纸张等都由考场提供,头两场各考一天,第三场策论需考两天,过夜的棉被也由考场提供,每名考生都被隔开,各占一席之地。
这四天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跟监狱一样。这要求通三经以上,通五经者为上上《孝经》和《论语》为必选;大经的《礼记》《左传》可选一,也可都选;中经的《诗经》《周礼》和《仪礼》可选一经或二经;小经的《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可选一经,按指定段落默写,这一方面即可考记忆,又可考书法。一天里可休息三次,有人会送来饭食和清水,要入厕的,也有人专门引导并监视。黄昏时分,开始有考生交卷,只要拉动身边的小铃、就会有两人过来糊名,将考卷放入专用匣内,并收走一切物什,考生即可离开。
陆永安自然是选的上上五经了。还算好默写的段落都记得,这年轻脑子就是好使。
杂文陆永安选的是诗词。题目给的是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明显是军旅方面的,这可是有点难为考生了,要知道这玩意对于江南以及中原的考生哪里会有这方面的感受。看来这跟时政有些关联啊。这些日子也陆续传来御驾亲征阿鲁台的信息。这陆家没有官宦亲戚,也没什么官方消息,无非就是陆寅平日里关注打听来的,给儿子考试参考。毕竟这考试策论还有杂文按照惯例有朝廷大事一般可能会涉及。
这三月间朱棣亲率大军御驾亲征阿鲁台也算是一大新闻了。
这可难不倒陆永安,这后世的军旅诗文多的很,本来自己想要做一首的,只不过思来想去还是抄袭一篇吧,毕竟这还想着入府学呢。
选来选去选中一首清代赵翼的《赤壁》,乌鹊南飞无魏地,
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这首诗没什么波澜壮阔的,又到了当年赤壁之战前曹操横槊赋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时节了,但大地上已经没有魏国了;放眼大江依然东去,如果周瑜般的人物又在那有?三国时期的人物千秋永在,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给人的是一种战争之后的景象,多的是意境。战胜者有胜利者的景象,战败有战败的萧瑟。这就看阅读者的心态了。从诗面跟平仄自然是好诗了。说不上千古流传,但是谁人也不能说这诗不好。
策论是论语-卫灵公里面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说的是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陆永安答卷是: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