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三年并没有像王爷们期望的那样闲下来,虽然没有对外用兵,但内部的整顿却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军队,军队中的确又发现了一些通敌之人,但最让人害怕的却是地方上的官员,很多官员几乎是原位不动的,所以很多金国旧臣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通敌。对于这些通敌的人只有一个结果:终身劳役,而且是全家族的终身劳役,一时间劳役营中人满为患,甚至不得已的把人扔进了矿井。
大魏四年(1151年),内部整顿依旧在继续,不过已经没有之前的轰轰烈烈了,但平静下依旧隐藏着杀机。
这一年,魏国开始了炼油设备及开采设备的制造,距离可以开采石油还有一两年的路要走。
八月,再攻西夏,一战而灭西夏。
九月,蒙古趁西夏混乱出兵劫掠,折二十万控弦之士。
随着对西夏征讨的结束,道路修建和铁路建设又急急忙忙地开了工,山东新建的两个自动化钢铁厂开足马力生产合格的铁轨钢,五十余万精壮劳役被派往西边,先是一条条的水泥路,然后再遇山开山、遇水架桥。
烈文第一次真正的喜欢上这种专制统治,只要规划做好,随时就有无数劳役去工作,在没有大型器械的情况下这些神奇的劳役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硬是建起了一座座桥梁。
按照“未来”共和国的道路路线修建起来的确是省时省力,不用再到处考察土质地形,按照地图上给的坐标将线路画出来然后让人监督着建出来就行了。
十一月,面对精壮劳役大量死亡,魏国开始了“奴隶贸易”,以茶、铁、盐等商品与周围部族交易,交易物品就是周围部族的战俘。
击退了几波想要进入魏国境内劫掠人口的部族之后草原、吐蕃、回鹘等部族开始相互征战,一个不平静的冬季结束后魏国获得了四十余万精壮劳役,付出的是东海边运来的苦涩海盐以及宋国积压许久的低价茶砖。
一边又盐茶铁来挑起各部族的战争,一边加班加点的将水泥路修到了沙洲,在大魏五年的时候西部铁路从兰州开始往沙洲修去,同时开始对西安用兵。
五月,夏收刚刚结束没多久,魏国调集二十万大军南下,六月攻陷京西路、淮南东西两路,兵锋指着临安。
七月,击溃三十五万勤王军,杀敌一万,俘敌十七万,此时宋国已经没有多少敢战之将了,与“历史”上的蒙古南下不同,魏国并没有遇到殊死抵抗的城池,甚至有些城竟然被守军献了出来,守军不求其他的,只求能混上一官半职。
八月,魏国增兵十万,虽然多是新兵,但至少让原本二十万精锐从分散防守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新一轮的进攻直接拿下了临安,将宋国皇室宗亲一网打尽。
接下来只用了一年就完全接管了宋国的旧疆土。
消化宋国的土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南疆有很多部族虽然归属朝廷管辖,但有着自己的文化、政治,他们并不是十分喜欢魏国的土地政策;其次宋国保留着很浓郁的儒学气息,这种儒学文化与魏国自身的文化有很大差异,比如说儒家讲究人治、仁治,而魏国讲究法制、法律;最后是家族反抗,魏兵虽凶名在外,但是在触及到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问题时世家大户们纷纷暴力反抗,有些甚至扯起的反旗。
对于不合作的,魏国的王爷们意见很一致:打,不管服不服打趴下再说。
整个“第一个五年计划”都在土地斗争中进行着,期间为了刺激士气变得低落的魏国士兵们,魏国的王爷们创造出“立功勋奖土地”的政策。个人军功分为一二三等,分别奖励五十亩、二十亩、十亩的土地;集体军功同样是一二三等,士兵获得金银的奖赏,长官获得土地的奖励。
军功政策的实施极大的刺激了魏兵的战斗积极性,原本在南方的战斗中只能依靠装备上的优势和对峙——这其中也不乏士兵磨洋工的原因,军功政策的实行立刻改变了战斗的局面,在如狼似虎的魏兵进攻下结寨而守的宗族势力节节败退,在无数田地分发的同时劳役营中的人数也在增加。
五年的国内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却使得对于整个南方的统治更加稳定,魏兵适应了丛林作战,并总结出大量的作战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没有完美的结束,战争将南方的工业发展计划延后了两三年,不过南方的农业计划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高产水稻如燎原之火般在水乡蔓延,不用精心打理的玉米同样占据了不少的田地,整个魏国上下第一次感觉到粮食吃不完。
大魏十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接近尾声,第二个五年计划提上了议题,这次魏国的王爷们不满于每人几千倾(市制)的农庄,他们想要更大更多的私人权利,于是第一次封国开始了。
秦王白朗封国咸阳称秦国,楚王史泰龙封国荆州称楚国,唐王李忆如封国太原称唐国,鲁王马邦德封国曲阜称鲁国,燕王张伟封国北京称燕国,赵王康纳封国邯郸称赵国,越王伊莫顿封国绍兴称越国,齐王余则成封国临淄称齐国,吴王叶知秋封国苏州称吴国,滕王葛烈文封国滕州称滕国。
原本是打算把滕国弄到南昌的,因为那里有个著名的滕王阁,但是后来经过商议还是弄到了滕国的本来都城。
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南阳、中原、华北、胜利四个油田结束了实验性开采,一口口油井被打通一个个炼油厂在规划区中建立,石油、天然气管道顺着铁路路线扩张着。
魏国的王爷们已经把手中的大权放下了一部分,所以才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享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