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打算让这本书能代替我们一部分人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尤其在对待金钱的态度和贫富差距做一个探索,找出相关问题的原因,尽可能的去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所认为的金钱,就是上一篇(山与城)里提到的3种称谓的信任。
作为你我交易的见证,我们双方要认可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就必须有一个人做我们的公证人。
因为即使我们在当时都是自愿且满意的交易,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无声的发生着变化,一旦情况有变,我们就能通过见证者做出合理的解释。
然而,不可能每次交易都能有见证人的存在,按照成本规律来解释。
不管是买当还是卖方,都需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人性,每个人都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所以说见证人肯定会被淘汰。因为有一个更好的物品可以替代他。
那便是来自国民对国家的信任,接受并使用国家发行的货币,并且这样一来,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被货币这条无形的线给连在一起。
只要人类彼此有需求就会有交易,有交易就会有见证,也就是说,每一次交易都是钱从买家那里流向卖家,每一次交易也是物品从卖家到买家。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并不是。
其实,金钱他本身没有价值。他只是让有需求的人彼此交易时能够彼此信任的一个保证。
可为什么每次受伤的都是买家,而不是卖家呢。
为什么卖家,在未达成交易的时候,也就是买家没付款的时候都说顾客是上帝,给顾客各种各样的口头保证呢,而当买家付款成功后,一旦发现商品的缺陷时,卖家却各种推卸责任呢。
有可能,很多人会说,无奸不商……等等一堆大道理。
我觉得,这并非人的问题,而是这是金钱的缺陷。
它虽然是一种信任,但它不过是一张纸做的信任而已。
它没有生命,它能让交易双方产生信任,但它自身没有能力让出现的事实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就因为,它是一种没有监督的信任。
说在简单点,你和我有一个交易,我给你钱,你给我物,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一旦出现问题。情况就会变的复杂。
因为,钱去了商家手里,没人知道那些钱是买家的钱,那些钱是卖家自己本身的钱。
然而,买家买东西肯定是有使用需求的,而且是对商家信任,才会达成交易的。
这个时候着急的吃亏的是谁,一目了然了吧。
所以,我希望读者能看清钱的真正面目。也希望,国家对货币的流通能进行更清晰化的管理。我相信人可以骗人,但我不相信数字会骗人。
也希望读者们在平时交易中理性一点,买了商品保存票据,直到商品没有使用价值。
金钱是永恒的,信任也是永恒的,失去信任的商人迟早会倒,不能监督金钱所发挥的信任度,金钱也便不是金钱。
那么,我们在来说说,为什么商家那么在乎钱,而不重视顾客和他的物品呢。
钱是永恒的信任,谁拥有更多的钱,就会拥有更多人的信任,就会通过金钱的信任而得到更多的物质保障,这是人的贪婪,这也是人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