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陆续出现了小型的家庭作坊,除了传统的农作物原材料和农具之外,工业原材料和加工机器出现在了周家坡。1995年冬天,周康的父亲周礼强用打零工和卖粮食积攒的钱购置了三台织手套的机器。这是一种纯手动的机器,用双手抓住机器伸出的两只手柄不停地左右摇摆,随着一阵咔嚓咔嚓的声响,就可以将架在机器上方的大卷白色线团变成吊挂在机器下方的带有五根手指形状的手套雏型,再经过个别部位的手工加工,最终原本的线团就变成了一双双洁白的线手套。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父亲从村子里雇佣了三名操作机器的女工,然后将织出来的手套雏型让更多的妇女带回家去加工。当加工好的白色线手套被一双双的装进包装袋之后,等待它们的就是车辆的运输和劳保库房的存储,再经历劳保店铺柜台的展示之后,最终被运送到建筑工地分发给皮肤黝黑、汗流浃背的农民工们。
那时周康的母亲也是忙前忙后,当周康父亲去县城采购线团或者给劳保库房送货时,她就一边监督生产,一边用专用的钩针将手套雏型加工成成品。当然,母亲同时还要负责照顾周康和妹妹的饮食起居,加上照顾身体不好的周康奶奶,她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一样,一刻都不能停歇下来。但是每当父亲拿到货款回到家之后,母亲比父亲还要兴奋,觉得再苦再累也值。逐渐鼓起来的腰包让周康父母有了更大的动力,干起活儿来也更加拼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积攒,周康父母在院子里盖起了三间平房,门楼也推倒重建,比之前气派多了。
那时的周康,在班里的同学面前也感到很自豪,当然让他自豪的不是家里盖了新房,而是包括周欢母亲在内的很多伙伴和同学的家人都从周康家拿手套雏型回去加工,事实上成为了周康家雇佣的兼职工人,都在给周康家打工。除了一起玩耍的伙伴和同学,一向威严的老师们对于周康也变得非常客气,每次他因为迟到或者作业未完成时,根本不会像其他犯同样错误的同学那样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周康没有想到,让自己引以为傲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由于看到加工手套赚钱,于是周边村子里的人纷纷购置机器,整个普罗镇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生产线手套的家庭作坊。这样一来整个镇上的手套产量大幅提高,供大于求,县城的手套收购商也开始对手套提高了收购门槛,周康家的手套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家庭作坊开始用质量较差的线丝做原材料,然后降低出售价格,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一时间,整个镇上的手套生产作坊间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甚至有的人为了让自家的产品顺利销售,不惜对县城的收购商请客送礼。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周康的父亲周礼强也打算采购质量较差的线丝以降低成本,但他的想法被周康奶奶给否决了。周康奶奶有严重的胃病,是当时******时留下来的病根。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对周礼强说,“咱们家祖祖辈辈做人做事都以诚信为本,给你们弟兄几个以‘仁义礼智信’取名,就是想让你们时刻记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去做那些昧良心的事!”一边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边是母亲的真诚告诫,这让周礼强一下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既然母亲不让从原材料上降低成本,那就只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了。已经将机器数量增加到五台的周礼强,在和妻子郝晓梅商量之后,决定辞退两名织工以降低人员工资成本,并将剩下的三名织工的工作时间做了调整,空出来的缺由郝晓梅顶上。这样以来,郝晓梅在原有的工作量上,又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每天的睡眠时间比之前更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