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白告终于带着张智敏回到基地,蔡政滑哪怕心里已经非常紧张,脸上依然努力做出平静的样子。
“来说说吧,这个到底是个什么想法。”指着采购单,对着张智敏说道。
“增强反手,防守和发力。”张智敏想了一下,按时回答道。
蔡政滑对于器材没有太多了解,毕竟国家队的器材虽然重要,但是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器材理论的结构,工艺完全没有任何了解。
“无论如何,现在看来,我们平时所推崇的球板在正手和手感反馈上确实是最好的,而这也是当今最重要的技术。我觉得你们现在的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个上面。”蔡政滑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改球时,尝试器材无可厚非,碳纤维底板显然是为速度牺牲旋转的失败品。”
“并不是这样的!”之前在一边看的王超教练突然打断了蔡政滑的讲话。引得其他教练吓了一跳。
“芳基纤维和纯粹的碳素纤维并不一样!这个是混编纤维。”
王超和其他教练不一样。在省队训练时,因为手腕的伤势,导致他再也没有办法继续打球,甚至在转型教练后,也不能给选手派球。
因此,不得不比别的教练更关注技术和器材的理论,在知识层面下功夫。
任何一块新出的底板,胶皮,他都有研究过。根据数据,球员的比赛录像,反馈,他的知识层面也是最好的。
只不过,没有人愿意让一个不会发多球的教练去教他。在这个技术器材过于单一的时代,也不会有人有兴趣去向他咨询器材。
“混编纤维其实能够同时发挥旋转和速度的优势!但是纯发力的上限确实要差得多。”
王超在器材理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蔡政滑这种言论,自然是要反驳一下。随后就是大量的器材理论。
被王超一打岔,蔡政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作为一个直板选手,他很清楚补短能带来的影响。
虽然内心不是很看好这种奇怪器材,但是看着王超那信誓旦旦的样子,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不好去反驳他们。
“行吧,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各位教练,来我办公室一趟。”
*******************
蔡政滑办公室内,几位教练,包括白告的主管教练何敬平都面色严肃。
“我想请问一下各位教练。对于这种新的器材结构,到底有没有可取性?”蔡政滑问道。
现在生产碳纤维底板的只有弧爹一家,蔡政滑也确实有加大合作力度的欲望和想法。
就在这时,一位国乒的元老级别教练,姚海东开口了。
“依我看,这种打法完全就是本末倒置。无论横板直板,强大的正手是几十年不变的核心,为弥补反手的弱点去削弱正手,完全就是瞎扯淡。”
他不说这句话还好,他一说,其他几位传统思想的教练也都非常认同。
人往往就是这样,没人说话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概念,但是一旦别人的理念和他的理念又重叠,就会加深他对这个理念的执念,并且积极地表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