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大厦醒目的招聘启事在《BJ晚报》一经刊出,大批的响应者旋即蜂拥杀到,纷至沓来,令之一时荣登职场人气王宝座。而这种趋之若鹜的态度与阵势,在八十年代末期的京城职场屡见不鲜,亦曾频频上演。
因为在那个改革开放起步的年代,涉外酒店工作的评分完全属于高大上级别,加之兴建的态势俨然是风起云涌。其工资高,待遇好,环境优,并且尤为重要的伴有外人眼中的体面,那是足以令在初澜的商品经济大潮波涛里荡漾的人们,独享一份虚浮荣光的。故而其在坊间拥有极好的口碑与认同,以致于那个时期BJ家庭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有着短期或长期从事酒店工作的经历。仿佛它不可或缺,少了它的填充即为人生的一大憾事似的。
然而,时代的挺进与变迁,恐是最好的印证检验者。斯须弹指一挥间,这份曾使无数人仰慕热衷的工作即宣告急转直下,一落千丈,沦落为京城青年们的无人问津,只能靠从外埠职业学校输送补充的境遇,亦如其它一些曾经喧嚣的行业一般。这或许也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价值回归吧。
但是,在佾然的记忆里,他当时的那份酒店工作寔来之不易,说过五关斩六将也并不为过。从中可见此种职业在那时受追捧的热度,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具的热点,亦如时过境迁之后,诸种新兴行业同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他与那些社会求职者不同,是一名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迷茫毕业生。是一则凌霄大厦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广告改变了其复读深造的意念,转而试探性地偷偷投递了一封应聘简历,假如那也能称之为简历的话。因为那上面除了学习经历以外,寥寥无几,工作经验为零,几乎等同于一张白纸。
人力资源部,这个部门的称呼,他当时还是头一次听闻,既觉陌生又感困惑。人事部不就完了嘛,言简意赅,非得噢噢个没完,叫什么人力资源,简直是故弄玄虚,未免太过浮夸。估计那时与其持同样想法的恐大有人在,毕竟改革开放之初的各类新鲜事物,随风潜入,令人们应接不暇。
而以他年少轻狂的认知,又哪里知晓,从这个标准范儿的称谓中,即可见与国际化接轨,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一斑。关于这一点,在不久的将来他便深有感悟。
然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带些神秘,继而庄肃的名头,影响到了他的初衷与判断。人不都是这样嘛,情感丰富,内心矛盾。
事实上,佾然自投完简历就把这事抛在了脑后。心知无非是种尝试碰运气罢了,估计这种热门职业恐与自己无缘,还是抓紧复习备战,以求来年考上心仪的大学方为上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