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分封诸王是前车之鉴,能看透儒家那一套的智者,都会明白,未来削藩是不可避免的。
人看到自己注定的前路,该怎么选择呢?
是俯首投降,还是奋起反抗?
前世历史说朱棣早就有了造反之心,并不是没道理,李清一番分析下来,李清都觉得朱棣应该是早有造反之意。
只是朱元璋控盘能力太强,再有心也是无力的。
也许没人想到,建文帝身边的猪队友们,会如此急不可耐及没用吧!
俯首投降不是朱棣的性格,既然注定要走这条路,那么就该想如何把路走通。
“墨家既然认定将来必定会削藩,又打算在此时入世,与儒家争锋,本王是墨家众多投注之一吗?”
朱棣的声音有点冷。
李清不慌不忙道:“王爷,家师在世时说过,六年前墨家上一届代表大会上表决过,若非异族再次戕害我华夏苗裔,墨家六十年内不会入世。”
“什么是代表大会?”朱棣倒是不耻下问。
李清忽悠道:“这是我墨家一千年前探索出的机构组织,一切权力归于代表大会。”
“每二十年,散布全世界的墨者都有权,在十个墨者的共同推荐下作为代表,参加代表大会。所有重大事项,都需要在代表大会上表决决定,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所有墨者都必须遵守执行。”
“你作为钜子,也要遵守代表大会的决定?”朱棣惊讶道。
“钜子为作墨家领袖,每届钜子一生有三次一票否决权。钜子可由上代钜子指定承继,上代钜子无指定承继下,可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先辈们意识到权力需要制衡,故进行了改革,也是这样的改革,让敝派传承延续至今。二千年前的百家争鸣,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除了借名方外的佛道,其他的学术门派几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李清开始给朱棣灌输分权与权力制衡。
朱棣若有所思,想了一会,皱眉道:“敝派掌握如此多学问,为何这么长的时间不曾见传学?”
李清叹道:“王爷,一直以来,墨家不愿入世传学,不是墨家自私,敝帚自珍,而是二千年来,墨家以惨痛的教训明白,在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前,墨家传出的学问,只会沦为皇权及儒家的禁脔。”
“王爷,王莽就是敝派第二十三代钜子,是敝派的一次尝试。”
“什么?王莽竟然是你们墨家钜子?”
“资料记录是这样,当年之事,太过久远,很多资料已经遗失。小侄年幼时看到的,大多是后来先辈们总结论述,大概是当年支持王莽钜子时,很多学问不足,造成急功近利,最后不免失败,敝派也损失惨重。”
“也是那次之后,敝派也意识到儒家的强大及自己的不足,敝派决定退隐于世,或隐于各行,或远走海外,积累学问。”
朱棣叹息道:“难怪王莽篡汉时,很多施政措施都与历代格格不入。”
李清回忆了下知呼上调侃王莽为穿越者时,说的一些王莽的施政方案,沉声道:
“王爷,不是小侄为敝派先辈说好话,王莽钜子施行的一些政策,是比儒家那套要有效解决问题的,只是当时没把度掌握好。例如土地改革,历代朝政败坏的开始就是从土地兼并开始的。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和王爷慢慢探讨解决方案。”
明朝的藩王制度下,为供养宗室诸王,应该说是历代中,土地兼并最严重的王朝,最高峰时,有些州县的土地超过七成在宗室名下。
李清继续道:“王爷,儒家为何一千五百多年来能独尊朝纲?是因为儒家那一套天生就是为皇权服务的。儒家制定的伦理纲常,目的就是为了禁锢控制掠夺百姓,供养权力,他们儒家从中分一杯羹。”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何周朝以来,历代王朝国祚最长者不过三百余年,就是因为儒家那一套制造出的是绝对的权力,上层持权力权贵者,娇逸奢侈,日益腐化,视百姓如刍狗。”
“赵宋与士大夫共天下,短短不过几十年,即出现冗官、冗费、冗兵。”
“官员勋贵集团不事产生,五指不沾阳春水,一饭一食佳为民旨民膏,百姓再勤劳也不够越来越庞大的勋贵官员剥削掠夺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就是历朝百姓造反的根源。”
“有口饭吃的,谁愿意去冒险砍头造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能供养权贵,即将饿死的百姓亦能造反覆灭权贵。这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李清顿了顿,喝了口茶,继续道:“王爷,自敝派进行权力机构改革后,责任终身制,权力对敝派子弟来说,既是特权,也是责任,以至墨家子弟不爱权,如果有得选择,墨家子弟更愿意去探索天地至理。”
“先辈记录,极北之地有光为极光,美不胜收,仙景不过如是;南洋之滨,海面星罗棋布一个个如花环般的小岛,犹如天际抖落而下的一块块翠玉;非洲南之端有天涯海角,气象万变,景象奇妙……”
“这样的人间仙景,先辈们的记录传回,众子弟恨不得即时前往欣赏。”
“世界那么大,无主之地如此之多,为何我墨家子弟非要入世与儒家争锋来困守一隅?”
李清继续声色悲怆道:“小侄年少,身负钜子之职责,本应遵守代表大会之决定。”
“此次任性冲动违背大会决定,行一票否决之权,孑然一身入世,不是代表墨家入世,也不是墨家要入世与儒家争锋。”
“是因为此地为我华夏之根,桑梓之地,小侄同为华夏之苗裔,觉得自己力所能及之下,不忍百姓再受儒家禁锢,百年后再度陷入历朝之轮回,故表露身份是来与王爷做个约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