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书看到儿子突然回来,就问她。
“你怎么回来了,学校考完了吗?”
“没,现在学校没有课了,自由安排,所以我先回家,到了七月七号就去考试!”
吴仲书半信半疑的。
吴仲书是个五十年代那种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农民代表,但对于培养子女而言,特别是读书而言,是完全没有方法和策略的,对待孩子们读书的看法就是,自己的后代一定要读书,要多读书。
但是应该怎么读,如何培养根本不清楚,只要自己的孩子在读书就行了,至于有没有用心读,或者手上拿的是武侠小说还是学校课本就没有关注了,另外,如果是为了孩子读书,那怕自己再辛苦,也要咬紧牙关送孩子读书。
吴时杰先不敢跟吴仲书说出实情,因为他怕父亲会打他,先准备和母亲说一下,然后再由母亲做父亲的工作。高中快要毕业的吴时杰已有一米六五的个头,以南方人的标准来说,只能说是个及格身高。
吴时杰知道对于高考而言,已成了一种完全死刑的宣判,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选择,外出打工。于是偷偷跟母亲商量。
“妈,我提前回家了,我们学样正式放假还有一个星期。”
“你为什么要提前回家?是不是不想读了?”
郑芳淑对于儿子的理解,很明显比起他父亲吴仲书来说,要深刻得多。一语就说出了儿子的心里想要说的话。
“我现在这个成绩是肯定考不上大学的,呆在那里也没有意义的,我想干脆回来算了!”
“那你考完之后去哪里?”
“我想去打工,别人都可以打工,我为什么不能,至少我也是高中毕业了,吴永军不是打工也挺好的吗?去年回家他说一个月能拿五百元了。”
郑芳淑叹了口气说:“你要是不读书了,对家里还好些,只怕你以后会后悔不读书了。再说你爸也不会同意,估计要你去复读。”
“打死我也不复读了“吴时杰说。
两个都一阵没有说话。郑芳淑对于家庭中一些重大事项,一向由吴仲书作主。对于儿子前途命运的选择,郑芳淑还是习惯性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去决定。
当吴仲书知道了吴时杰提前回来的真实情况后,到是破天荒的没有说什么?可能是考虑到提前一个星期回来而已,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又不想在高考之前这些紧要的日子发脾气,影响到吴时杰的考试发挥。
其实这些根本就是多虑了,此时吴时杰别说发挥了,高考对他来说,只是要去走一下过场,呆三天而已。
人生的命运有个时候真的是惊人的相似,三年前,初中考中专,这一届成绩优秀的小伙伴们,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报考中专,结果是全部铩羽而归,最终每个人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同,生存的环境不一样了。
三年后,又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时刻到了,七号八号九号,就是这么三天,又是一拔人的命运在这三天产生。
谁有机会考上大学?同样就跳出农门,而没有考上的那一批,未来给他们的会是什么呢?当时谁也不知道。
吴时杰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很轻松,因为考试对他来说,已然不重要了!发挥再好,也不可能考上大学,发挥得不好,反正就出去打工了,如是而已。如果不是规定每场考试必须呆满30分钟出来,否则吴时杰估计是5分钟就离场了。
当年的大学录取方式是,先进行填报志愿,然后再评估自己的分数,然后就是坐等查看自己的分数出来之后,看看能不能达到填报志愿学样的分数线。
吴时杰考完出来,就直接回到了家里,对于分数线就没去关注了。到是关注能不能外出打工,看看有没有人介绍能带出去。
吴志刚在考试前填了第一志愿阳南大学,第二志愿填了关西大学。
吴志刚如愿以偿的收到了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于吴志刚而言,终于偿了自己的愿望,从那时意味着未来的已是一条金光大道,也意味着从此跳出来了农门,会成为城市人。高考结束后,吴时杰都不好意思去找吴志刚玩,一条无形的门槛就隔成两种不同的阶层。
事实上吴时杰的这个暑假,随着吴时杰的高考结束就成了一场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的局面。起初这对父子争执点是要不要继续读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