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正万缘收,名誉传扬四部洲。智慧光明登彼岸,飕飕,叆叆云生天际头。诸佛共相酬,永住瑶台万万秋。打破人间蝴蝶梦,休休,涤净尘氛不惹愁。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取经西行一路是善行,所以很受人礼待与尊重,美名已闻名全国。
前途一片光明。于神佛同乐,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实际上呢?
危机四伏,勾心斗角,难关重重,那悟空何曾不想回花果山再做妖王,那八戒更是想回高老庄做高家女婿。
作者利用表面现象与实际遭遇的反差形成一种讽刺。
远观视角的表面状况。
切身体会的实际遭遇。
朱紫国国王重病,贴皇榜寻医,猴子从未见过此国王,就揭了皇榜,看来如今的孙悟空对自己的医术是相当有把握。
可文中从没有提过猴子还会医生的活。
但地煞七十二术里有一术叫医术。
中医看病过程,先是望闻问,到最后是切。切脉时,国王害怕看到猴子的长相。猴子没办法,只能悬丝诊脉。
猴子原话: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猴子是真的懂医,因为神仙都会医术,文中提过,猴子此时已是太乙仙。
唐僧问猴子你看过《素问》、《难经》、《本草》、《脉诀》,等医书没。(这句话同时反映出作者作者那个年代时的主要医书,或者说是唐朝时的主要医术本草应是指神农本草。
猴子回唐僧一本都没看过,但他有偏方。
偏方会望闻问切?偏方会悬丝诊脉?偏方敢揭皇榜?
猴子说偏方明显只是敷衍唐僧。
猴子还说了一句话,治不好顶多是个庸医杀人罪名,又不是死罪,怕什么。
说明猴子也有试一试的心理,毕竟他又没做过医生。
在拿脉时,猴子切了国王两手三脉,分别是尺脉,寸脉,关脉。一共六脉。
切完后说: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
这说的条条是道。猴子这是已经看出了国王的病因。
再看取药,行者道:“你将大黄取一两来,碾为细末。”沙僧乃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行者笑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你莫管我,你去取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来。”八戒道:“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行者道:“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宣肠,能理心膨水胀。
在普通药的药性上猴子明显比其他人懂的更多。
最终取药大黄,巴豆,锅底灰。龙马尿合丸。无根水(雨水)为药引。三颗下去,药到病除。
整个过程中猴子没有一点是蒙的,完全是凭本事治好的。
全文中从没提过猴子会医或学过医。
那么猴子这医术是怎么来的呢?
前面眼力提升的提示就有作用了,猴子的眼力提升了,说明猴子的修为上升了。七十二术也提升了,医术变高了,这么看来也很合理。
猴子是感觉到自己精通医术了,才会在看到求医的皇榜时,揭了皇榜,一来救人,二来试一试自己能力。
并且这国王本就病入膏肓,四处求医,无人能治。猴子这么试一试对谁都好。虽然这是首次行医救人,但很成功。
所以猴子医好国王这件事,其实是暗示猴子升级了的第二个提示。
孙悟空变强了的第三个提示是这回里文中提过猴子已是太乙仙。
这回故事朱紫国一共有两个情节。一个是猴子治病,二是猴子除掉害国王得病的妖怪。
所谓害国王得病,是因让国王受到惊吓,使国王吃粽子时将粽子卡到肠胃里了,再抢走皇后使国王相思。而不是什么妖气致使得病。所以国王的病是普普通通的病。
这回合里的唐僧,前面眼力问题时猴子最后发火了,对唐僧说:不消讲了。唐僧就没有再说
猴子在治病时,国王要内阁先去请来唐僧,等到明天早上,国王吃了猴子的药后倒换关文并送行。
唐僧立即明白了国王这是拿他去做人质,唐僧立即嘱咐猴子说。
原文:徒弟啊,此意是留我做当头哩。若医得好,欢喜起送;若医不好,我命休矣。你须仔细上心,精虔制度也!”
这唐僧一点都不木讷,相反精明的狠,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这是拿他做人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