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吴承恩
西游记乃四大名著之首。
四大名著分别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是书写的悲剧
其中三国演义写了蜀汉刘备,汉朝最后一丝希望灭亡。
水浒传写了梁山好汉的悲情,暗示了不得人心的宋朝注定灭亡。
可以看出上三本书都是主打历史背景的悲情牌
那么西游记呢?在四大名著里是个另类吗?西游记里表面看来主人公一路嘻嘻哈哈,枯燥无味的一难又一难,一个神话喜剧为何它是四大名著之首?
原因是西游记中的内涵也是悲剧,比其它三本更悲剧!它暗示了明朝的灭亡,民族遭灾。
西游记中天庭就是参照明朝朝廷而写,佛教因该就是指胡夷。
文中多处写到人世场景,人人为钱奔波。虽写的年代分别是汉朝于唐朝时期,但是细心的读者可以很明确的知道作者是在表达明朝时期百姓小官吏的生活。
在百姓生活层次的描写一句话概括,就是信仰崩塌。
天庭就是参照明朝朝廷。
天庭里最高领袖玉帝前期权利算高但昏庸,后期明智却权利局限了。
前期的玉帝因该就是描述了嘉靖-万历,后期是崇祯。
前期玉帝贬了八戒沙僧,没有栓住猴子,重用李天王而不重用二郎神,太上老君德高望重但无职等等
猴子在封为齐天大圣后为何会被玉帝调去守桃园?
只因某人一句话,
原文是: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闪出许旌阳真人,俯顖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玉帝闻言,实时宣诏。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
就因为许旌阳真人对玉帝说猴子整天无事到处晃,安排点事他做,以免他日后犯事。
可以看出许旌阳说此话的真正目的是让玉帝给猴子安排职务。虽说猴子是齐天大圣,实际有名无权,有了职务才有权。
所以许旌阳的初衷是好心替猴子求职还是歹意设计猴子很难分辨。
但是可以发现的是许旌阳并没有对玉帝奏给猴子什么职务合适。是玉帝自己给了猴子一个守蟠桃园的职务。
由于西游记里只提到一次许旌阳真人,所以要想看出此处许旌阳是好心还是歹意只能借鉴这个人物本生是属正派还是反派。
百度上有许旌阳
许逊(239年-374年),江西南昌人,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晋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作为汉族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
可见许旌阳属正派信仰,那么就基本了解作者之意了,许旌阳本是替天庭利益着想,也替猴子未来着想,奏玉帝给猴子安排职务其目的是让天庭开始用猴子,其托辞就是以免猴子生事,用这个托辞是因为玉帝真的有些烦猴子闹事。结果玉帝听进了许旌阳建议,为了不让猴子生事,给猴子职务,其职务就是把让他去守蟠桃园!
玉帝把猴子调去守桃园。
1不当本来就先给了猴子齐天大圣的名分,又调猴子去守桃园,掉了猴子名,也掉了玉帝的身价及君威。
为何掉玉帝身价和君威,是玉帝你自己封猴子为齐天大圣,结果又让齐天大圣守桃园,那么那个齐天大圣的名分岂不是儿戏?往后谁还把你玉帝的封名当真?
2不当没有因材配职,猴子擅长什么?擅长打架,天性好斗,斗胜斗勇斗狠,且他可是在战场上让天庭最高统帅李天王素手无策的人,猴子这种人天生就是吃战场饭的人,明显适合安排于军部。却被安排到守桃园。大材小用。
3不当大材小用不说,让猴子守什么不好,偏要他守桃园,这是要馋死猴子还是要引诱他犯罪。
明显的不注重人才,且用人不当,为明朝的灭亡种下了不可收拾的隐患。
用人不当,忠义之臣落马,这会给后期的朝廷带来什么结果?
毫无疑问,其结果是忠奸难辨,无人可用。
西游记中典型忠奸难辨的神仙有寿星,哪吒,昂宿星官。至于李天王明显是奸。
所以在后来猴子上天庭告李天王时,这时的玉帝已经明智了,把猴子的状纸批成圣旨宣李天王面圣。就是想借猴子的手把李天王除了,玉帝为什么要借猴子的手,因为此时的玉帝已经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了。老君只是个炼丹的,二郎神只是仅带着自己的人马,天蓬元帅遭贬,卷帘大将遭贬,哪吒是李天王儿子。于此同时,李天王不断做大自己,于佛门的关系渊博,玉帝此时再想除他,谈何容易。
此时李天王位高权重到什么地步了呢?
当猴子和太白去天王府宣李天王时,天王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去面圣,而且欲公报私仇,差点把猴子给先斩后奏了。不是猴子本生不容易死,及哪吒及时揭穿天王罪行,恐怕天王还不会服软。可以想象,如果告天王的人不是猴子,是其他小人物,只怕是状没告成,命到没了。
由此可见玉帝想除李天王,谈何容易。可就是玉帝打算借猴子之手,送天王上路,结果还是被圆滑的李天王利用太白和猴子间说不清的关系鼓动太白于猴子放了他一马。
可以想象后期的玉帝他有多难做。
所以后期的玉帝必然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因此在后期玉帝和猴子关系有不断的好转。
前面有说过,前期的玉帝参照的是明朝的皇帝(嘉靖-万历),而后期的玉帝就是必然会承担后果的崇祯。
也就是说用人不当的那个玉帝的形象代表(嘉靖-万历),欲借猴子之手除天王时玉帝的形象已经是代表崇祯了。
再回头看明朝历史,不正是如此吗,用人不当,疏忽人才的嘉靖-万历年间。为其买单,无人可用的崇祯。
历史上说因为崇祯多疑而无人可用。
而西游记告诉我们的真正原因是前面的皇帝用人不当,导致朝廷忠奸难辨,不注重人才,使有识之士,天下豪杰得不到朝廷的赏识,必然使有治理之才的士和勇夺三军的豪杰不再愿意为朝廷效力。也必然留下一个忠不忠、奸不奸、贤不贤、昏不昏的朝廷。所以到崇祯能不多疑吗?不多疑他只会死的更快,由此可见,崇祯他必然无人可用!
当外忧内患并起时,明朝已注定灭亡。
所以说崇祯要面临腐朽的朝廷是必然的,然而腐朽的朝廷不是他造成的。
崇祯多疑是必须的,然而忠奸难辨的局面不是他造成的。
崇祯无人可用是必然的,然而导致看的穿想的透的有识之士不为朝廷卖力的社会风气不是他造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