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林老汉和昨晚的几个老者来了,秀秀和玲玲提着自家的鲜菜调料,也来帮会会做早饭。俊山妈的炕上,一溜儿摆着六个孙子孙女,她一夜没睡,又赶紧给婆婆和六个孩子做早饭。
杨林老汉和几个老者聚在屋里,商量当天的安排。十几个年轻人蹲在浚河家门口抽烟,等主家安排。
“俊河,朝北,你俩先把烟酒茶叶买上点么,干活的要用哩。”
“那我赶紧去,朝北,咱俩赶紧跑一趟。”俊杰回家把三轮车开出来,俊河朝北跳上车,一溜烟往村西头开去。
到了镇上蒸馍铺子门口,俊河穿着粗布孝衫,没有进店门,在门口喊:“叔,有多少馍馍先给我拿上,后天的事。”
“现在还有不到一百个,我给你先装上。”
老板一看穿着孝衣的俊河,马上明白了。开了几年蒸馍铺子了,遇到这种事,在本地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婚事主家会提前派人过来,告知个办事时间需要的的馍馍数目,他按时给人把蒸馍准备好,当天早上会有人过来拉。白事谁也说不清啥时候就来了,一旦别人求到门上,马上有多少给多少,不能误了别人的事,不然要毁了店面名声。
“就剩个这九十多个馍馍了,都给你装了。”老板拎着几个塑料袋出来。
“先给我记上账,杨家村杨俊河,明后两天我再叫人过来拿,咱屋里事就托给你了。”
“你放心,误不了你的事。”
老板赶紧拿出来本子,把名字记下来。
旁边的食杂店,老板刚开门,看到蒸馍铺子门口的情况,赶紧端出来一箱白酒,五条纸烟摆在门口,都是庄稼人办事经常买的那种。
“哥,记账,事过了给你结账。”
“拿回去忙你的事,毕了再说。”
几个人把馍馍烟酒搬上车,往前开了几十米,在一家纸扎铺子门口停下来。
“师傅,开门!”朝北使劲砸铺子大门。
“来咧。”老板披着衣服出来了。
“叔,礼堂用的,给我来一套么。”
“行行行,你进来跟我拿。”
朝北跟着老板进去,不一会儿,抱了两箱黑白纸张出来了。
朝北问:“哥,你看还差啥么?”
“先回,屋里一伙子人等着呢,缺啥你再跑一趟。”
“能行。”
说完,俊杰发动三轮车,调头往家里奔。
到家卸了货,杨林老汉胳肢窝夹着两条烟,到门口给蹲着的年轻人一边散一边说::“军胜,引着你这伙人先进来吃饭,吃毕了去箍墓。”
“没问题,走走,先去吃饭,吃毕了赶紧走。”
“给,这条烟你做活时候吃。”杨林老汉把一条没拆开的烟递给军胜。
“叔,你客气啥呢,都是咱自家的事。”
“拿上,给你伯把活干好,就算你伯活着的时候没白心疼你。”
“我伯的事我肯定上心,你放心,都是把式。”
军胜接过烟,引着人进门吃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