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光,它穿越了微波辐射,跨过了时间尺度,留存于三维空间。
这时宇宙大爆炸才刚刚过去7分钟,宇宙在不断向外扩张,由于宇宙的膨胀,空间曲率的不断降低,这时的背景辐射正由约10亿开尔文快速降低,生成了大量的氘与氚(即太初核),倘若此时有观察者在对空间曲率降低过程进行观察,很容易就会发现空间膨胀率的各向异性,但是如果现在有一艘绝对光速飞船,对爆炸核心(即奇点)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存在一处史瓦西半径恰好为1k的视界(即黑洞),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黑洞并不会受到空间膨胀率的影响,永远的1k,而且这个黑洞周围的时空曲率为均匀变化,那么这个黑洞可能是这个宇宙背景中唯一绝对静止(不准确)的事件,即处于时间光锥之外的宏观低速状态事件。
随着时间曲率的缩小,世界进度由快到慢,趋于平缓,在宇宙大爆炸时间点后约92.2亿年,在原本的奇点处,由星际物质不断因万有引力而汇聚成一体,而后冷却,成为了太阳系的一颗普普通通的行星,即为地球,在时间不断平整的过程中,在原始大气的冷凝作用以及对彗星的吸引作用下,地球上形成了大量的水(液态),由简单有机物,到恐龙时代,一直到高楼大厦的现代社会。
———————分割线———————-
滴答滴答
“光量子nts测试准备就绪”
“第112次光量子契流子微观高速实验正式开始”
随着张林的声音落下,nts导热管由室温到2000摄氏度仅仅只用了0.2微秒,毫无疑问,光量子转化为微观契流子(高速能量段)由于未知原因又以失败告终。
张林看到结果后无悲无喜,吩咐做好下一次实验准备,张林无意间看了下过热的候机储存单元组,储存信号突然频闪4次,时间间隔并不相同,张林突然疑惑,要知道储存组的接收单向板与发射二向板是相互平行的,不存在间隔差,张林心中突然一惊,赶紧去到中枢控制室记录数据,控制室中电脑认为这组数据存在错误,并且对储存单元进行检查,电脑认为应当将错误组导出数据组,电脑由错误数据提出两种误差分析,第一种,储存单元组中,未达到统一真空标准,导致介质光速不同,第二种,由于实验光路在材料成分上工艺没有达到标准,在微观尺度上,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的量子化轨道对吸收光子能量不同,达到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不同,产生了超越标准误差的错误数据。由这组错误数据计算的光速分别为279792458米每秒、299792458米每秒、279792458米每秒、289792458米每秒。与狭义相对论相冲突,所以被认为错误数据(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速不变)。
张林迅速将数据整合发送给中央科学院,随后冷静一下,对于这个可以打破狭义相对论的数据,张林心中对于科学的信仰开始一点点崩塌,光速恒定不变,是光电科学以及量子科学的基础之一,如今检测到4段可变光速,意味着一系列以电磁波为基础的科学大厦不过为自娱自乐罢了,这个宇宙的尺度也隐藏在人类的未知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