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演员拍摄一部逗闷子类型的室内剧,进度自不必说,那是异常的迅速。剧组人员的配合也默契十足,导致张睿这个编外人员,整天闲的没事干,唯一的工作就是蹭饭。
赵宝岗看不下去了,正好剧务那少个收拾道具和器材的人,二话不说地把他踢了过去。要不然那么大个子杵在边上,不干活,太伤士气。
就这样,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120分钟的戏份就拍完了。虽然这次张睿没有学习多少拍摄经验,但是认识了不少大牌,而且还从他们身上领悟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尤其是“余得利”的扮演者侯悦华,开拍的前几天,因为晚上总是吃中午剩下的米饭,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找到制片主任刘沙提意见,刘沙立刻表示一定改正。
第二天晚上,侯悦华如愿以偿,吃上了新焖的米饭。没想到他不但没有感谢,反而更加气愤。
张睿对此非常不解,“侯哥,您给刘主任提了意见,人家马上改正,您怎么还急了呢?”
侯悦华直截了当地说:“要是我提了意见他们还是没改,那说明确实有困难,做不到,我昨天提了,今天就改了,说明什么?说明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就是不愿意给你弄。你说我能不急吗?”
乍听之下,张睿有点哭笑不得,不改是错,改了更错,不了解的人估计还以为侯悦华耍大牌呢。可是细细品味之后,这种看似情理不通,缺又在情理之中的思考角度,令他受到很大的启发。
运气固然可以使人一夕暴富,然而态度才是决定能否成功一辈子的根本。如果平时办事总是马马虎虎,等到出问题的时候还满不在乎,以为纠正了就没事。长此以往,无论拥有多么出众的才华,创造出的永远是充满了隐患和瑕疵的“危楼”。
通过从这个角度,张睿进行自我反省,忽然发现自己也是这种人。就拿正在写的剧本来说吧,仗着原作收视率高,他没有认真地钻研,只是把不符合国情的部分作了修改,想当然地认为移植到国内同样会成功。
事情哪会这么简单!
剧中的学习方法究竟有没有效,是否会误人子弟,张睿从来没有验证过。虽说该剧主要反映的是一种为了目标努力的精神,但要想成为年年重播的经典,必须要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凭借新鲜感,只能逞一时之雄。
最关键的是,跨时代的作品并不一定就适合国人,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新世纪以后,霓虹剧越来越西化,表现手法比较精练,表达内容的效率极高,通常一集可以表述三到四个简短故事,变换五个以上的场景。
与Z国观众的感知习惯差异巨大,很多国产电视剧甚至用一到二集来表述一个简短故事,上下楼都可以拍1分种左右,长期在这种电视环境下的熏陶,观众对霓虹剧的表现手法必然不太习惯。
所以还得学习棒子剧的风格,在效率上高于普通国产剧,又保留了东方传统的慢速表达方式。这样的话,观众看起来既觉得比国产剧简练,又不会感到不适应,适合大多数人的要求。
任道重远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应该写出更好的剧本,张睿激励着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