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军事史上,监军的历史悠久而绵长,在中央集权制出现之后,每个朝代的武装力量背后都有这一制度若隐若现的身影。越是监军制度成熟、稳定的朝代,其中央政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便越强,越是监军体制被逐渐废弛甚至消灭的年代,军阀割据现象,兵为将有现象便不可避免。
然而,纵观整个中国的封建史,宋朝以前的大一统王朝都未能做到完全掌控军队,做到禁绝军阀割据、兵为将有。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宋朝却在“以文御武”的道路上走上极端最终军事上一塌糊涂。
历朝历代监军制度之所以最终失败,是因为这种制度从根本上是一种不属于军队系统本身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本身设立的目的便是对军队进行监控和制衡,没有人愿意被监视被制衡,因此这种制度从建立之初开始边走上了歧途,是以军方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因而这种制度受到军方将领千方百计的破坏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几乎照抄后世中国政治委员制度而建立起来的监军制度,将监军设置到了队一级,如同毛主席的“支部建在连队”。
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现代军事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八十年的实践检验,早已被证明了其先进性和有效性。保证了二十世纪那支强大的中国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个制度铸就了一个神话,一个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不败神话。
这项制度是远远超越当前这个时代的,基本上宋代以前,中国的封建王朝在文武方面越往高层界限越模糊,出将入相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正常现象。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以文御武”为基本思想的监军体制才开始在柴荣和赵匡胤这样的佼佼者手中开创,,并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时光。
刘备、曹操都是这个时代的顶尖人杰,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或许最终都有着能够成功解决大将拥兵自重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他们绝对不可能超越这凝结着千年智慧和经验的卓越制度。
根据杜舒奥的设计,每队设一名队员,每屯设一名屯员,每曲设一名军正,营中设一位护军。这样工营之中就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建军体系,假以时日这些目前多数都没有任命的人全部就位,整个体系就将完全嵌入整个工营之中,到时候除非铲除掉这个体系,否则少了谁这个体系都会正常运转。
根据规定,各级军官的任免由其直接上级提名在同级监军的副署后报上一级监军批复。在这一过程中军事主管根据下级的能力和表现作出提名,而监军则要考核这个人是否在政治上可靠,是否能够遵守军纪军规,甚至包括这个人的出身来历,为经手提拔的军官建立档案履历;而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战斗进行当中,军事主官需要临时任命一位指挥官,不需报上级监军批复,只需取得同级别监军军官同意即可当即任命,该项任命只需要在战后向上级监军部门报备补行手续即可。无论同不同意,提名者、副署者、批复者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具体的刑罚上,一天一下禁闭等轻度惩戒可以在屯、曲一级完成批复,一天以上三天以下禁闭等普通惩戒由营一级完成批复,严重刑罚、死刑目前暂时由刘备负责,毕竟暂时营以上的机构还没有确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