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平,字定国,是关羽的长子,今年二十岁。参加过博望之战,关羽练水军时关平为屯长。宛城之战后,假军司马掌一曲军士。
杜舒奥和关平只见过数面,刚来的时候以及宛城之战的时候加上几次重要的节日和那一次冠礼。
受关羽的影响,关平对杜舒奥也有些不太友好。
新野至樊城的石质大路,在双沟亭北面顺着淯水河谷大体呈南偏东的走向,自双沟亭往南呈西南走向。加之淯水、比水在此交汇,这里才会成为中转站。
在道路的两旁,杜舒奥搭起了一座临时的木棚,作为办公之所。
工营的指挥部也驻守在这里。
现在,工营已经扩编,军士人数增加到二千多人。营参军韩清,他现在取了个字,士元,和庞统一样。营护军换了一个新人,卫书,字文经,北方南迁士族。厢兵曹椽苏亮,字继明,他本来是本地的商人,很精细的一个人,杜舒奥力推之下刘备暂时让他假厢兵曹椽,主要负责采买、管理账目。
营部直属约八屯士兵,三曹约一屯,警卫两屯,医护兵两屯,厢兵三屯。参军曹辖有斥候三屯,野战之兵三曲六屯,厢兵曹辖有厢兵一部。
经过宛城一战,工营的士兵基本上都可以称之为老兵了,经历了战场的锤炼变得沉稳。
斥候们依然散落在南阳境内各处观察哨监视曹军以及襄阳往北而去的人员,野战之兵则沿着大道驻扎维持治安。厢兵们负责组织民众南迁。
杜舒奥站在太阳下手掌挡在眼睛上目光注视着北面,看着依然密集的人流。
“应该有一半了吧?”他自言自语的嘟囔。
诸葛亮坐在木棚中,不断的阅览着有关的文书。
心中对于眼前站在阳光下远眺比自己要小上几岁自称二十四岁的杜舒奥再一次生出了感慨。
“少年老成啊!”
当初刘备决定带着百姓南迁的时候,不仅是他和关羽,刘备站下的其他人多数都不认同表示了反对之声,只有杜舒奥旗帜鲜明的表示了支持,并且一力承当了这一次的南迁任务。
诸葛亮本以为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准备、组织、运输、保障等等事务叠加起来,最快也得要上月不可。然而以他目前所见,只怕一个月之内就足以完成。
依靠保甲、户籍等制度,发动百姓自发的组织,仅仅依靠工营二千多兵士就组织起了十万人的大规模迁徙,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自新野到樊城,六十公里的路程,一天十到二十公里的路程,四五天就走完了。已经十余天了,此时的新野一带基本上已经没有普通百姓了,除了张飞的那一军用以防御之外,可以说连人烟都没有了。
这时,远方五个身影飞快的向着木棚飞奔而来,诸葛亮借着阳光很快就看清了来的是工营警卫。
跑过来的是参军曹的情报参谋,负责测绘地图,这帮人最显眼的莫过于那和杜舒奥一样的平头。
这五个人都是去年加入的新兵,杜舒奥在流民大营中的学生,为首的名叫张礼,这是他上学之后给自己取的。在那么多的学生中,他的数学是学的最好的一个,对于地球的概念以及经纬度计算也是接受的最快的,所以被招进来成为情报参谋,负责绘图。
“先生…”张礼气喘吁吁的跑到杜舒奥身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