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汉与鲁肃等人处理国内的事情的时候,前方的战事也终于有了起色。
张辽太史慈在接到秦汉将前线指挥权全权交托的命令之后,心中甚是高兴,要知道,这可是其秦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灭国之战,虽然在前期在秦汉的指挥下,基本奠定了战局。但是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巴蜀两国建国数百年的底蕴,不是那么容易被击垮的,尤其是蜀国,虽然经历大败,但是其本土没有受到任何的损失。而秦国则是由于占领了巴国,占线被无限的拉长,对后勤补给,前线作战都是一个极大的影响,因此张辽、太史慈等人一方面因为秦汉对他们的忠心而高兴,另一方面则是在心理暗自发誓,一定要打好这一仗,不辜负秦汉的信任,也不玷污了自己名将之名。
张辽、太史慈以及张合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绝世将才,张辽与张合乃是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太史慈更是号称东吴第一大将,若不是因为英年早逝,恐怕他的威名将会更胜一筹。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随着系统的异变,以及大秦朝廷的发展,大量的本土武者加入到了军队之中,他们对于这些突然冒出来的武将却能够登上高位,渐渐有了一些不满,对于军心十分的不利。而张辽太史慈等人虽然常年镇守边关,战功显赫,但是他们的名声却也只在大秦周边流传,至于更远的地方,也许只是一丝关注,却没有重视。因此张辽等人也迫切需要一场灭国之战,来奠定其地位。
三人在得到秦汉的军令后,立即将秦汉回到长安的消息传了出去。同时收缩兵力,面对巴蜀联军的诸多挑衅,都置之不理,适之以弱,开始的时候,巴蜀联军还以为是秦国使诈,但是随着挑衅的次数增多,强度增强,秦国除了一些少数的反击之外,没有取得任何优势。慢慢的巴蜀联军尤其是蜀国开始嚣张起来,暗自嘲笑张辽等人胆小怕事,不可为将。若是秦军彻底交个此人指挥,秦军必败。巴军虽然感到了一丝丝的不妥,因为他与张辽等人交过手,知道张辽太史慈的能力,但奈何实力不足,人微言轻,劝谏之后,不但没有劝服蜀公,反而被蜀军嘲笑自己胆小怕事。渐渐的巴军便将这件事埋在心里,不再提了。只是一心一意的练兵,以加强自己最后的资本,同时加紧对巴南数城的搜刮,他知道,蜀军如此大意,必然大败。现在巴军心理有一丝丝的后悔,后悔自己不学巴帅一样终老山林,现在成了蜀军的傀儡。其实巴军不知道,他之所以如此犹豫,并不是蜀国的原因,若是他真心想走,蜀军也留不住他,关键还是因为巴军的内心深处有一丝丝的侥幸,希望巴蜀联军能够击败秦军,自己在重现巴国当年的辉煌。
面对巴蜀联军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张辽只是退让,示弱。其大营比之以前后退了三十余里。秦军内部之间,早已经炸开了锅。三国武将还好一点,他们知道张辽等人的能力,如此做必然有他们的道理,而本土武将以及士兵,则是乱了起来。要知道秦军在秦汉的带领下,势如破竹,攻城略地。而如今在张辽的带领下,却只能龟缩在大营之中,被动挨打,一退再退,士气低迷。而巴蜀联军在经过这段时间的试探之后,看到原本凶猛如虎的秦军变成了小绵羊,一方面士气高涨,另一方面原本严阵以待的防御也松懈了下来,不过由于担心秦汉会突然重返前线,岗哨的执行还是比较严密的。
时间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秦军又传出两个消息,一个是秦汉由于国内有事,将前线的指挥权彻底交给了张辽等人;另一个消息则是秦军内部在接到第一个消息后,军中大乱,张辽正忙着稳定军心。
在得知这两个消息之后,巴蜀联军心中大喜,这半个多月的试探,蜀公已经认定张辽太史慈就是一个软蛋,击败秦军轻而易举,不过为了多多搜刮巴国,了解巴国的情况,蜀公没有决定大举进攻。而巴军虽然看出了问题,但是如今却选择了沉默,只是大肆搜刮。至于中下层的士兵,更是大喜。岗哨巡逻也渐渐的断了下来,纷纷前往城中寻欢作乐。U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