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ei7384183
那些时间与孤独的故事
2016-10-3113:15:255
那些关于时间和孤独的故事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一)
《百年孤独》已买了很久,一直放在书柜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知道马尔克斯的鼎鼎大名,中国一代作家从对他的学习和模仿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也知道《百年孤独》是一部巨著,是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缩影。2014年4月马尔克斯去世,他的作品被热炒,我又买了他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于是我的书柜里有了两本一模一样的《百年孤独》。但我仍没有趁着那股热潮读她,因为我对被评论为“巨著”的作品一般会敬而远之,怕晦涩难懂,怕枯燥无味,因为我是个希望阅读能带给我快乐的人。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iphne10翻看朋友圈时,我将会回想起我从书柜的角落里取出《百年孤独》时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我对这本简简单单,只有区区360页的“巨著”有点疑惑。就这点篇幅写尽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就这点篇幅写尽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我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在那个凉爽的秋日下午,我靠在茶几边的小木椅上,翻开了马尔克斯的这部传世巨著,书中的第一句就把我镇住了:“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自此一发不可收,我掉进了马尔克斯编织的罗网。看似娓娓道来,实则构思精妙,环环相扣。将场景、人物、故事绵绵不绝、排山倒海般向你推来,简洁紧凑的叙述让我看得没有喘息的机会。
阅读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我根据小说的叙说在脑海中放电影,同时还得和马尔克斯斗智,看透他时而现实,时而鬼神,时而魔幻,虚虚实实背后的超现实真实;看透他诙谐、超然、冷静背后的痛苦和孤独。
没有序、没有推荐、没有评论。也许是没有谁能做出服众的评论,就像《红楼梦》,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理解。这样很好,我能在没有任何先导成见的情况下读出自己的感受。
马尔克斯在书中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在写此文之前,我百度了一下哥伦比亚的历史,对照书中情节,我判断书中时间段为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左右。
家族的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躲避被他杀死的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的鬼魂,带领一帮追随者翻山越岭创立了马孔多。我想这一段是隐喻西班牙殖民者来到拉美的殖民史。这时的马孔多没有法律,没有行政官员,是世外桃源、是法外之地,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他的追随者治理着。正像他对政府派来的里正所说:“第一,各家的房子想漆什么颜色就漆什么颜色;第二,士兵得立即离开,我们负责维持秩序。”
田园牧歌时代在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争斗中结束。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率领二十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马孔多男子起义后,马孔多(喻指哥伦比亚或拉美)进入了漫长的内战时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和十七个女人生下了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可见这是怎样一段疯狂的历史,在此期间家族开始走向衰败,同样马孔多(喻指哥伦比亚或拉美)也开始衰败。“世界一天不如一天,那些东西也不见了。”这段历史反映出拉美长期的革命、内乱、内战造成的生灵涂炭。内战无关正义,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签署尼兰迪亚协定为内战画上句号时所想:我们只是为了权力而战。
内战结束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开始专心制作小金鱼,家族进入到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时代,马孔多进入香蕉公司时代。这是拉美的资本主义时代,外国资本涌入(美国人布朗先生),火车、电灯、电话、电影、唱机、法国妓女都进入了马孔多人的生活。“马孔多人被诸多神奇发明弄得眼花缭乱,不知该从哪里开始惊叹。”奥雷里亚诺第二用钞票贴满家里所有的墙,从早到晚开流水席招待蜂拥而至的外乡人。他自己也是天天欢宴,一餐能吃掉一头牛,胖得不能弯腰系鞋带。资本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在积累着盛极而衰的灾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