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图解乾坤王尘终于明白,这张银色纸张到底是什么。凌阳的望气术,欺骗了王尘。他一直以为,望气术是类似于地球上‘堪舆’‘风水’之类的东西,属于一种学问,无关修行。但是,这乾坤图上面的经文,彻底颠覆了这一猜想。
乾坤图,不知何人所作,也不知成于何年何月。不过,仅仅通读了一遍乾坤图上面的经文,王尘就完全被征服了。制作乾坤图的那位,必定是一位惊天彻底的天骄人物,而且必定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不过,王尘丝毫没有感觉此人狂妄,尽管此人所留下的经文,字里行间,透着藐视天下的霸气与自信。因为,此人所留下的乾坤图尤其是这经文,真的学究天人,包罗万象。
乾坤图,图解乾坤。天地万物,进入其中,莫有出焉。
好大的口气,气吞万里如虎。一张乾坤图,图解乾坤,包容万物,这该是何等的气概?更有甚者,这绝非徒作大言,夸夸其谈。虽然经文只有三千余字,但是却令王尘彻底的折服。
天地万物,都是依据‘道’,无尽变化,都是因循‘道’的变化。潮生潮落、春去秋来、岁月寒暑、昼夜交替、星辰东升西坠、何川滚滚东流、万物生死幻灭莫不是因循‘道’的轨迹。虽然万物变化无尽繁复,看上去诸般不同,其实本质却是相通的。所有的道理,所有的规律,都是有迹可循的,这就是‘道’。
修炼,其实就是寻找并且掌握‘道’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修炼的方法,按照这位高人的理论,有五个阶段:解、摹、演、化、生。
解,是了解、理解。想要掌握‘道’的真谛,首先必须了解万物演化的过程,理解其中的因果。这是最初级的阶段,也是入门的必修,后期的修为的基础。基础不牢,如同沙滩上的摩天大楼,倾颓不过瞬息之间。
摹,是临摹、摹仿。了解到了万物变化的过程,理解了其中的因果,则就可以再进一步,摹仿。根据你所观察到的情况,将之临摹出来。这是真正了解事物变化真谛的关键性一步。因为,最初的‘解’只是表面,不涉及到核心真谛。老子《道德经》开篇就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阐述的就是‘表’与‘质’之间的关系。无名,则为本质。有名,则为表象。表象为本质的表现,为本质的折射,可以依据表象去探寻本质,但是表象却并非本质。
演,是演练、演化。摹仿,终归只是照猫画虎,徒具其形,不得精髓。若能再进一步,则可以真的探寻到万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演化。这样所演化出来的,与所演化对象本身,并无区别。并蒂双莲,花开两支,虽然是两朵不同的花,但是花的本质却是一体同源。这样的演化,或许看起来,反倒不如摹仿所来的更加‘形似’却胜在神髓。
化,乃是化生,升华。演,所得虽然得起本源,却是一体同出,不过是再现而已。真正领悟了‘道’的精髓,则能融化真谛,化生新意。由一而三,由三及万,乃至无穷。
生,乃是诞生、新生。这一境界,彻底摒弃了所有法则,所有‘道’。破尽万法,才得真意,从无处来,到无处去,无中生有。从虚无中,化生万物,再造乾坤。
凌阳所谓的‘望气术’只是其中‘解’的一部分经义研究所得的心得而已。所用的,不过是了解万物的规律,加以利用而已。望气,不过是根据多年来,历代高人观察万物变化所得的经验,加以整理的一些东西而已。按照乾坤图的说法,连入门都算不上。
虽然只有短短三千余字的经文,但是包容天地,博大精深。王尘虽然赞叹着经文的神妙,却也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不过,乾坤图最后,也有备注,在这张图的背面,有数百图刻,乃是经文的详解、注释。
所以,王尘很快就绕到了乾坤图背后,迫不及待的开始研究起这些图刻来。
第一幅图,王尘有些茫然,只是一副山水图刻。虽然上面,山川河岳,历历在目,无比逼真。那山,就是真的山,重重叠叠,山势起伏。甚至,连山上轻松翠柏,都清晰无比。那水,就是真的水。大江东去,浪花滚滚,碧波荡漾。就连江水中一叶扁舟,也随波飘荡。
但是,这是在解释什么呢?
王尘看不懂,悟不透,想不明白。
在乾坤图面前,王尘足足沉思了两个时辰,最终却只能怅然起身,一脸颓唐。他能感觉到,这副图刻蕴含玄机,那山川河岳中间,似乎隐藏着什么。但是,他却无法领悟。王尘自问,他的悟性资质,不算差。否则,无法解释这半年来他的修为进境速度。但是,面对这一幅明摆着暗藏玄机的图刻,他却不得其法。
枯坐半日,也没有丝毫进展,王尘只好起身。他能感觉到,这副图刻上面所蕴含的奥秘,绝非这么呆呆静思所能领悟的。或许,需要自己心境更为开阔,事业更远才行。也或许,需要自己修为更进一步才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