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基本能够的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想要想隔三差五吃上肉、想要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是想都别想。
正好我就出生在这个年代,而我的出生地不是在此刻正在热火朝天的大城市,是在个偏僻的丘陵山水间。在我有记忆以后那会儿想吃白米饭都很难经常吃的,主食红薯汤玉米饼偶尔也能吃上一点白米饭,有的人家甚至连红薯汤都会算着吃,因为不仅人要吃家畜也需要吃。有人会疑问为啥不去小河、田里找鱼虾、去山里打野味吃,其实我们何尝不想,但事实是没有,因为在更早之前有些树皮都扒拉光了,所以家里人教育我说,现在能勉强吃饱穿暖已经很好啦……
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同龄的小孩子都有两个想法,第一个就是兜里有钱,妄想着出门捡到狗头金,就不用天天吃红薯汤、玉米饼了,可以带上家人朋友出去吃尽天下的美食;另一个就是像小说里那样学到绝世的武功,然后劫富济贫争霸乡里乡村。显然越到后期,后者越觉得飘渺无踪不现实,而前者始终在内心萌芽,毕竟眼下的发财梦不仅是我们这种孩子有,大人又何尝不是呢?
而我内心的这种想越发的强烈,都是基于我们从小听到关于故事中,关于宝藏的占大多数,甚至自己偶尔在梦中还会梦到这种美事。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关于逗宝的传说。这个逗宝不是说拿宝物出去比对而取得胜利,而是通过个人的手段去有宝物的地方,把这个宝物通过相应的手段取出来,有点像东北的憋宝,但也有区别。
在我听到的那么多故事之中,在此刻唯有三宝的传说最印象深刻。其中第一件是一口金钟,具体大小不详,传说这口金钟上,一面纹着两条金龙,一面纹着通天文,敲打钟身会传出龙吟之声。此钟据说是西周王室之物,在西周最后的集权者周幽王被群起的诸侯国围攻之时,不得已托付给身边最信任的大臣,让此人带着带着金钟出逃王宫,想着日后平息此事之后再取回重震王室,可惜事与愿违,自此以后王室再也没有能够重振集中王权,反而越来越被削弱以至于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摆设。而此钟,历经辗转,落入了陈友谅手中,后经刘伯温设计,朱元璋收入囊中,朱家大明朝建国以后,供奉于朱元璋落魄之时出家的凤阳县黄觉寺之中,从此便改名龙兴寺!然后到了公元1635年,也就是崇祯8年,常年内忧外患的大明朱家王朝迎来了沉重一击,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汇合十三路农民军,攻破河南的固始和AH的霍丘等州县,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包围凤阳城后,不到半天,全歼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俘获了凤阳知府颜容暄,并当着百姓的面,历数他的罪行后,处以死刑。
然而农民军并没有就此放弃凤阳县,因为张献忠早就听说,朱元璋当年在与最重要的对手陈友谅的军事争斗中,开始时被对方压着打,朱元璋甚至到了谦卑纳降的境况,谋臣刘基出奇谋助其得到了被陈友谅收入军库良久,却未被重视的一口金钟。
↑返回顶部↑